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4章:東西夾擊,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大清上下都將反敗為勝的希望寄託在察尼的百萬大軍之際,殊不知察尼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問題。
明軍在發動進攻之前,張煌言已經召見了駐莫斯科的各國領事。
對於能夠獲悉如此重要的情報,各國領事自然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都在第一時間或派人,或由本人返回故土,面見元首。
這也就意味著在中歐地區的盟軍幾乎可以與明軍南下的時間大致同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牽制清軍回防的作用。
蒂雷納元帥在得到可靠情報之後,便命令法軍傾巢而出,從大軍駐地巴伐利亞的慕尼黑一帶,直接向北攻入薩克森。
利奧波德則帶著聯軍從中路攻入圖林根,在大量法軍戰機的配合下,盟軍的反擊打得是有聲有色,進攻頗為順利。
為了確保進攻順暢,法國空軍出動了超過兩千架“信天翁”戰鬥機,還有六十二架剛到手沒多久的“大力神”轟炸機。
盟軍士兵還是頭一次見到地毯式轟炸的盛況,一個個都被嚇得目瞪口呆,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景象。
不光是韃靼騎兵,連同森林裡的成片樹木,凡是位於彈著區域內的動物和植物,都被這種轟炸給抹殺殆盡了,真是讓大家感到不寒而慄。
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支兵力約在萬人左右的韃靼騎兵叢集,被地毯式轟炸直接幹掉了至少三千人。
其餘則陷入了戰鬥機部隊的反覆絞殺之中無法自拔,最終在地面部隊的配合下,只有千餘敵人逃出昇天。
不光是這一路清軍遭到重創,凡是遭遇盟軍反擊的清軍騎兵叢集,都在機群與騎兵的聯手攻擊下,被打得潰不成軍,某些路的清軍更是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
蒂雷納之前沒出手,就是在等待明軍先出手,或者雙方同時出手。
唯有如此,才能一舉牽制住總兵力高達四五百萬的清軍。
更重要的是,蒂雷納深知明軍重型裝備的普及程度遠比盟軍要高。
如果法國空軍每年可以獲得二十架“大力神”轟炸機,那麼明軍每年至少可以列裝十倍於此的轟炸機。
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明帝國才有這個實力做到快速且大規模裝備成本高昂的科技型重武器。
蒂雷納相信為了降低明軍的人員傷亡,對方投入的轟炸機肯定不會低於三四百架。
這就意味著要想頂住明軍的強勢推進,清軍就必須在東線投入至少兩百萬以上的兵力。
那麼西線這邊的壓力變會降低一些,在百餘萬的基礎上,清國皇帝應該不會再追加投入更多的兵力了。
這都是蒂雷納的推測,具體情況還要透過實戰來檢驗。
不過“大力神”轟炸機的威力確實非同一般,對方賣的貴也在情理之中。
透過親眼所見,百餘架“信天翁”戰鬥機的殺傷效果都不如二十架“大力神”轟炸機。
在這種高科技武器面前,韃靼騎兵部隊沒有一絲一毫的抵抗能力,只有一門心思的跑路。
每架“大力神”轟炸機都早已噴塗了法國皇家空軍的標誌——藍底黃蜜蜂!
原本還想噴金蜜蜂,然而金漆實在是太貴了……
在出戰之前,蒂雷納還叮囑各路將領,包括副統帥利奧波德,儘可能多抓俘虜,之後用他們嚮明帝國抵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充抵軍費開支。
等打起來之後,很多盟軍士兵見到自己出生的村莊變成一片廢墟,立刻變得怒火中燒,想要直接弄死殘暴的韃靼人了。
不同等他們動手,法國空軍與聯軍空軍的機群就幫大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只要看到地面上的軍旗或者騎兵所穿的甲衣與己方不一樣,便會立刻發動進攻。
在航彈和子彈都打光之前,機群便不會返航,會盡可能幫助地面部隊掃蕩敵軍。
德國中東部的柏林、漢諾威、馬格德堡、開姆尼茨、哈雷、萊比錫、卡塞爾、德累斯頓等城市裡都已經修建了機場。
哪怕把一些無關緊要的建築物拆除,也要騰出建機場的地皮,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空軍對己方的重要性。
大城市就建大機場,小城市就建小機場,即使跑道貫穿了整個城區,甚至影響到日常出行,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對於土匪一樣的韃靼,各地的德意志人都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大家同仇敵愾,就是為了等到有朝一日,盟軍可以擊敗,乃至最終消滅該死的韃靼人。
眾所周知,一旦讓韃靼人破城,城內所有人能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去死,要麼被押解到東歐去挖礦。
所以每座城市的市珉都會拼命死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能打敗韃靼人就不算是白忙活一場。
在盟軍開始反擊之前,各城的飛機都只負責偵察與聯絡,並不會貿然對韃靼人發動攻擊。
而現在,各地的戰機都變成了騎兵部隊的鷹眼和開路先鋒。
這直接導致在威拉河以東的廣大德意志地區,實施“箭雨戰術”的各路清軍從此前的遍地開花,變成了遍地捱打。
哪怕不遭遇對方的騎兵部隊,也會不厭其煩地被飛臨頭頂的幾架、十幾架飛機給掃射一頓。
在五十萬法軍大局北上之後,盟軍的總兵力並不比入侵本地的清軍少,反而要多出一些。
加上完全掌握著制空權,利用空中掩護的優勢,盟軍的反擊在十天之內便取得了殲敵超過二十萬的戰果。
不能算特別巨大,但對比此前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已經大為改觀了,而且各路盟軍都處於士氣高漲的階段。
相信將韃靼大軍驅逐出去,進而收復整個德意志地區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勃蘭登堡城以西的察尼在收到附近各路人馬相繼遭到蠻夷反擊的報告後,便感到情況不妙,說不定此番行動是蠻夷開始大舉反擊的標誌。
因為出動的飛天邪物的數量遠比此前要多得多,而且在瘋狂攻擊大清鐵騎,這是此前數年都完全沒遇到過的事情。
若是堅持進攻的話,說不定大清王師還將遭到更為慘重的損失,故而察尼打算先將人馬撤到普魯士境內。
待拉大蠻夷軍隊的補給線,再出動大清鐵騎打擊其七寸部位,這便是以退為進之策!
然而“箭雨戰術”的優點是如水銀瀉地一般,缺點便是無法儘快做到令行禁止。
聯絡各路人馬至少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天知道屆時戰況會變成甚子模樣……
附近的近二十萬清軍已經先後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迅速向東奔向普魯士境內。
更靠西和在德意志中南部作戰的人馬,獲得訊息的時間就相對滯後了。
等他們得到撤退命令時,幾乎都已經被對方打得丟盔卸甲,連滾帶爬地往東北方向撤退了。
然而後抵達普魯士境內的人馬並未見到察尼,因為察尼已經接到了保成皇帝的告急信,火速率兵回師救援了。
他們也要回師盛京,這是大清的新龍之地,狗蠻子還是大清的宿敵,不論如何都要將其擊退。
由於害怕老家有失,察尼率部從普魯士星夜兼程返回了盛京。
抵達目的地時,盛京位於第聶伯河東岸的部分,幾乎已經被狗蠻子的炮火給夷平了。
原本遍佈於河面上的大清艦船,如今就只剩下星星點點的幾十艘了。
它們也沒能逃脫飛天邪物的攻擊,光是肉眼可見的數量,估計便高達上百。
從第一軍抵達盛京外圍至今,大明空軍及路航部隊所取得的戰果可謂輝煌。
擊沉敵軍艦船高達三百餘艘,摧毀炮位上百個,斃傷岸上敵兵數量高達五萬餘人。
攻擊的目標主要是艦船和炮位,不然殺傷辮子兵的數量可以輕鬆翻番。
楊展要搶在六分月雨季到來之前,利用五月份的枯水期,便讓部隊強渡第聶伯河。
沒著急的原因就是氣溫較低,河水太涼,士兵一旦落水,恐怕就難以存活了。
參加南下作戰行動的所有明軍官兵均已接受了游泳訓練,狗刨半小時是完全沒問題的。
早有一點,那就是目前的水位還達不到楊展的預期標準,他還希望水位能再降低一些。
這就是在賭運氣,賭今年春夏之際是天乾物燥為主。
反之,那就算是天不遂人意了……
若是在中游淺水區強渡第聶伯河的第二軍能夠登陸之後,迅速北上的話,也可以參加圍攻盛京的戰鬥。
還有一個方法,在大明王師控制了亞速海之後,可以利用在當地組裝好的小型鐵甲艦,從黑海的第聶伯河河口逆流而上。
辦法是比較麻煩,但算是最為妥當的做法,之後己方就可以完全控制第聶伯河,並確保將陸軍送到對岸去了。
透過特種兵的下水偵察,盛京段的河水深度可能在五至七米左右。
深到不算太深,但沒有船隻或者浮橋的話,裝甲部隊是肯定過不去的。
光憑步兵和特種兵,對付對岸的十餘萬狗韃子,還真可能出現危險。
楊展不怕打不下盛京,就怕打下來還要付出數萬人的傷亡。
回去無法向皇帝交代,畢竟自己的部隊佔盡空中與火力優勢……
最主要的原因,現在撫卹金漲價了。
一個普通士兵戰死,朝廷還得賠五百銀幣!
士官、軍官、將領若是戰死沙場,其家眷獲得的撫卹金自然只高不低。
陣亡一萬人,楊展傾家蕩產也賠不起,不得不小心謹慎起來。
往大了說,各部的戰損情況與最後的賞罰是直接掛鉤的。
往小了說,必須愛兵如子,否則士兵憑啥給主將賣命?
自打統兵打仗以來,昊菁皇帝從來就不提倡讓大明將士當炮灰去送命。
原因很簡單,願意聽話送命的往往都是精銳部隊。
先把自己的精銳部隊打光,然後指望一堆烏合之眾能戰勝辮子軍?
當年辮子軍入塞作戰,能夠橫行無忌,甚至攻取濟南城,俘虜德王,便是前車之鑑!
大明王師戰勝辮子的秘訣就是儲存僅有的精銳部隊,儘可能用炮火與裝備優勢戰勝對方。
直白地說,一百名士兵的撫卹金能買多少航彈啊!
這麼多航彈投下去,至少能炸死炸傷上百狗韃子了吧?
從抵達第聶伯河畔開始,大明空軍投下的航彈已經超過上萬枚。
數量上挺嚇人,但從本土正在透過鐵路將武器彈藥成車皮地運往前線。
於此同時,返程的火車也能將這邊出戰的毛皮、礦石、木材,以及戰場上俘獲的俘虜運回去。
這就是當初昊菁皇帝執意修建成本更高的雙線鐵路的原因,有了這種線路之後,同時開啟雙向運輸也可以兩不耽誤。
在開戰之後,大量被運抵前線的鐵道兵便開始修建從庫爾斯克到蘇梅的鐵路,這條線路的最終的目標便是盛京!
所有原材料都是現成的,因為早就計劃好了。
戰前沒這麼做,就是擔心暴露己方的真實意圖。
庫爾斯克本身就有鐵礦和鋼鐵廠,枕木所用的樹木和砂石也準備妥當了。
工部與科學院估計在沿線地區不出現大的山嶺的情況下,最多十八個月就能建成從庫爾斯克到盛京的鐵路。
一旦鐵路建成通車,那就意味著軍需物資用一天的時間便可以運抵前線,狗韃子如何垂死掙扎都沒有意義了。
第聶伯河以東地區剛好是東歐平原的東部,大致上是沒有喀爾巴千山這樣的大型山脈阻擋的,修建距離不算長的鐵路理論上是沒有天然障礙的。
即使沒有鐵路,楊展所部的三板斧進攻戰術也讓清軍吃盡了苦頭,盛京就在眼前,他們又沒法後撤,只能咬牙硬挺。
在西曆四月十日,負責中路突擊的第二軍已經有三個裝甲旅和兩個機步旅抵達了第聶伯河西岸。
但他們的渡河地點是青城,想要北上馳援第一軍,哪怕全速北上,也需要四五天時間。
除此之外,光有這五個旅還不夠用的,還要等待身後的騎兵和步兵部隊才行。
第二軍的軍長是林報國之子林建功,這次算是自家父子昔日的戰功換來了到這邊過把癮的機會。
既然去不了北美,能來參加南下行動也是好的,能搶到這麼好的差事,還是皇帝看在自己親爹的面子上。
負責此次行動的五位主將的背景其實是很微妙的……
主帥也就是總督張煌言是皇帝的門徒,第一軍軍長楊展是皇帝直接提拔上來的。
第二軍軍長林建功是前勇衛營將領林報國之子,第三軍軍長張俊德是前近衛營將領張一龍之子。
第四軍,也就是負責卡爾梅克草原方向的部隊的指揮官是孫傳庭長子的二兒子孫世寧。
這就是說,五個人有天子門徒、有天子欽點、有武二代,也有文三代,幾乎湊齊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