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1章:大敗聯軍,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即使在平原上,與奧斯曼騎兵部隊正面交鋒,波立的翼騎兵此前建立起來的自信心也被打得蕩然無存了。
被投入到中歐戰場的奧斯曼騎兵部隊已經實現了重灌化,雖然只是一部分,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也足夠嚇人了。
人馬皆披重甲,配備了長槍、彎刀、弓箭、手榴彈,近衛軍騎兵還裝備了左輪步槍這樣的致命武器。
不光是重灌防護,得益於大鬍子戰馬的衝刺優勢,一旦讓奧斯曼重騎兵全速衝刺起來,那在戰場上幾乎是勢不可擋的鋼鐵洪流!
波立騎兵沒見過排山倒海的坦克叢集進攻盛況,可就是奧斯曼重騎兵所發動的反衝鋒,也當他們無力招架。
一邊為了上神!
一邊為了真神!
兩邊都高喊“聖戰萬歲”的口號,向對面殺過去!
結果讓翼騎兵部隊引以為榮的騎牆戰術,被奧斯曼重騎兵用同樣的戰術給打得一敗塗地。
八萬波立騎兵經過了近三個月的浴血奮戰,損失了近半作戰力量,戰果卻只有不到兩萬。
事急從權,維希尼奧維茨基將新歸附於自己的奧布霍夫所部也投入了戰場。
該部擁有近一萬八千騎兵,還有約五千炮兵和步兵。
如果想得到自己的庇護,免於被阿列克謝一世追究,就必須好好表現一下。
奧布霍夫要是讓維希尼奧維茨基感到失望,後者會讓前者感到絕望!
抵達戰場的俄軍有兩萬多,還有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薩克森各一萬。
維希尼奧維茨基自己實際只派了七千人去支援索別斯基,讓這位全軍主帥無比惱火。
一旦克拉科夫失守,奧斯曼軍隊便可以長驅直入,挺進東歐平原,甚至兵臨華沙城下。
索別斯基已經開始認為維希尼奧維茨基就是個白痴,連這點軍事常識都不知道。
如果克拉科夫城真的守不住了,他會率部比奧斯曼人更快打進華沙去……
自己是國王的話,斷然不會讓歐洲第二強國變得如此被動。
英國與西班牙本土先後被明、法、荷三國聯軍消滅,在如今的歐陸,法國如日中天。
得益於明帝國的幫助,荷蘭與瑞典也日漸強大起來。
除了丹麥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堆鬆散邦國,波立幾乎逐漸淪為了中庸國家。
連奧斯曼軍隊也已經擁有了坦克這種陸戰利器,自己卻還要依靠騎兵進行衝鋒。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由不思進取所帶來的天大悲哀。
索別斯基也下令製造了不少仿當年胡斯派的廂式馬車,但在戰場上的效能自然不如對方的坦克。
丟城、失地、損失士兵,一切的責任都要歸咎於安於現狀的維希尼奧維茨基!
這不是索別斯基的主觀臆斷,因為波立迄今為止居然還沒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維希尼奧維茨基對此的解釋是對方支援瑞典,而瑞典是己方的敵人!
看上去這個解釋倒是很合理,其實仔細一想,就知道這完全是不過腦子的決定。
就算對方支援瑞典,也照樣可以支援波立。
這並不矛盾,大不了兩邊賣武器。
然而維希尼奧維茨基的做法就等於自斷後路了,將明帝國推到瑞典的懷抱裡了。
得到了鐵甲艦的瑞典海軍不但大敗丹麥海軍,還橫掃了波羅的海沿岸。
如果己方示好明帝國,讓其與本國和丹麥同樣交好,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個難以挽回的地步?
現在瑞典海軍控制了整個波羅的海,聽說還從明帝國手裡得到了第二批鐵甲艦。
使北方聯盟想要奪回波羅的海控制權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了……
從目前收到情報來看,似乎瑞典與奧斯曼並未結盟,可這也不耽誤瓜分波立。
北方聯盟看似強大,其實只是由波立與丹麥雙核所主導的一個聯盟。
丹麥的優勢在於海軍,所以負責海上作戰。
波立的騎兵聞名天下,自然主要肩負陸戰重任。
如今丹麥被瑞典打得自保都成問題了,波立只能帶著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薩克森這兩個小夥伴禦敵了。
俄國的情況已經跟丹麥差不多了,索別斯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了。
但是己方沒錢邀約,對方出兵來救,就得全靠愛了……
幸好此前奧斯曼軍隊北犯威脅過維也納,利奧波德一世應該清楚其中的厲害。
一六七五年夏季,利奧波德一世見到索別斯基還真拼死擋住了奧斯曼軍隊的猛攻。
雙方處於戰略膠著狀態,短時間內難分勝負,便決定出兵十萬。
條件也很簡單,只要打敗了奧斯曼人,所有戰利品,尤其是敵人的先進武器裝備,必須要分給自己一半。
索別斯基自然同意,這算是他唯一能儘快盼來的援兵了。
維希尼奧維茨基此前已經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說正在後方進行動員,估計得等秋收才能抵達。
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後讓自己在南方與奧斯曼軍隊死磕!
索別斯基已經對維希尼奧維茨基失望透頂,決定等擊退來犯之敵,便率部返回華沙,奪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雙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進行決戰。
這是侯賽因派俘虜送過去的親筆信,索別斯基與利奧波德一世也都同意,進行一場騎士般的較量。
只是侯賽因的手下並不同意,因為先擊敗任何一路敵軍,對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現在對方聯合起來,己方的獲勝機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對此,侯賽因的解釋很簡單。
讓敵人過來找自己,不是比自己過去找敵人,要容易很多麼?
消耗糧草不說,還不一定能找到這麼多敵人。
現在多好,兩個重兵集團就在眼前……
侯賽因認為,即使自己擊敗了索別斯基的部隊,能夠兵臨華沙,後方補給線也會遭到利奧波德一世派兵偷襲。
與其那樣,不如在波蘭南部將其全部消滅。
如果不能同時打敗這兩個重兵集團,己部繼續北上也是沒有意義的。
一旦別切斷補給線,屆時別說攻陷華沙,連十幾萬人馬的吃喝都成問題了。
利奧波德一世擁有三萬騎兵、六萬步兵、一千輛廂式戰車,以及約三百門火炮。
戰至當下,索別斯基還有五萬多騎兵、近三萬步兵,七百多輛戰車,五百多門火炮。
侯賽因的部隊雖然征戰許久,但並未遭到太大損失,而且還得到了一定的補充。
還有近三萬五千騎兵、約十萬步兵、近三百輛蒸汽坦克、上千輛自制戰車,進口重炮五十四門、輕型火炮兩百餘門、迫擊炮近五百門。
奧斯曼軍還有十四萬作戰部隊,而神羅與波立一方的兵力規模約二十萬,兵力比對方多一半左右。
由於兵力不佔優勢,侯賽因採取了反手反擊的戰術,跟上次單挑索別斯基一樣。
索別斯基與利奧波德一世在戰前商量過對策,決定並不合兵一處,而是形成鉗形攻勢,讓對方難以招架。
由步兵進行正面強攻,騎兵部隊暫不先行突擊,而是等步兵吸引火力之後,再對敵軍防線發動衝鋒。
神羅與波立軍隊在開戰伊始將各自統帥的命令執行地很好,幾乎沒有任何瑕疵。
然而奧斯曼軍隊上下也將侯賽因的指令落實到位了,原地構築了環形工事。
不但挖了壕溝,還故意將步兵下了塹壕裡面,要打一場塹壕戰。
這是侯賽因在看過明帝國的戰爭紀錄片之後所作出的決定。
按照常規打法的話,即使奧斯曼軍隊取勝,也會損失四五萬人。
等於是兩敗俱傷的結果,那己方就無力繼續北上,進攻華沙了。
所以在對方列陣的時候,侯賽因已經命令步兵開始原地挖坑了。
對方騎兵眾多,己方步兵佔優,必須先行採取守勢。
侯賽因也能從後方調集騎兵過來,但糧草消耗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現在只是九月份,巴爾幹地區的糧食還沒收上來。
大幅度增加前線騎兵的話,對補給的壓力實在太大。
即使真要這麼做,也要等到十月份。
也可以從周邊徵集糧食,但在波蘭南部地區,由於翼騎兵的遊擊,此舉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在軍糧不夠充分的前提下,是役就必須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
好訊息是在戰前,侯賽因又獲得了一百輛蒸汽坦克。
對於正面阻擊敵軍騎兵叢集的衝鋒,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橫隊的模式大規模推進,這依然是波立與神羅的陸軍戰術。
索別斯基此前吃過一次虧,但並不認為這個戰術有重大缺陷。
而且一旦讓步兵單位以散兵隊形向前進攻,恐怕在敵軍的彈雨之下,用不了半英里,就這變成一群散兵遊勇了……
不過對以往的肩並肩的密度有所調整,變成每人與前後左右的距離變成兩步,但必須在軍官的指揮下進攻,不得擅自脫離自己所屬的作戰單位。
為了保護己方士兵,同時削弱敵軍的炮火優勢,索別斯基也遣人在戰場上釋放大量的煙霧彈,只要能生煙的東西,都可以扔過去。
至少可以保證己方士兵在一千英尺以外是相對安全的,同時裝備了大量包鐵盾牌。
在沒有戰車掩護的情況下,這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
神聖羅馬帝國與北方聯盟所組成的聯軍從東北方與西北方,向位於正南方的奧斯曼軍隊發動進攻。
雙方距離大約兩英里,侯賽因認為按照其推進時間計算,步兵大約需要十五分鐘到半個小時才能衝到自己眼前。
由於擔心洩密,侯賽因在戰前並未宣佈是役的戰術。
使得對方還在按部就班的推進,以為己方步兵在挖掘用來阻擋騎兵衝鋒的壕溝。
然而奧斯曼步兵的壕溝越挖越深,因為命令就是讓他們挖掘深度及胸的壕溝。
在可以快速換班挖的情況下,壕溝在半小時之內便構築地差不多了。
當炮聲響起時,奧斯曼步兵已經可以躲在壕溝裡看熱鬧了。
對於這種戰術,他們也是頭一次碰到。
但畢竟自己有了掩體,就不用害怕對方打過來的炮彈和子彈了。
壕溝後面是坦克,壕溝前面是陷馬坑,坦克後方還部署了大量騎兵用於反擊。
奧斯曼騎兵自然不會走陷馬坑,而是會走故意留出來的進攻通道。
如果被敵軍騎兵的屍體堵死,那就正好不用反擊了……
侯賽因對於源自明帝國的“出奇制勝”這個詞很有興趣,是役就想驗證一下。
制勝不敢斷言,但應該可以降低己方的傷亡規模。
當敵軍步兵衝過來的時候,有了壕溝與坦克的雙層保護奧軍上下就不感到害怕了。
壕溝看似稀鬆平常,但在戰時,卻可以起到安撫軍心,特別是讓步兵感到安全的作用。
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只要步兵在敵軍的打擊下先行崩潰,那多半就無法取勝了。
侯賽因的應對之策便是先給步兵們找個窩,能拿多少戰果並不重要,自己別先慌亂就行。
除了近衛軍之外,其他奧斯曼軍隊,尤其是步兵的戰鬥意志是很成問題的。
與其說是為了防禦敵軍突擊,不如說侯賽因是擔心被自己的步兵給玩了……
此事絕對需要未雨綢繆,以前屢次進攻中歐受挫,就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
前些年進攻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區,正是由於奧斯曼步兵方陣被騎兵打崩,導致全線崩潰。
這次侯賽因倒是要看看,對方還怎麼打崩己方躲在壕溝裡的步兵!
有了戰壕之後,敵方的炮彈幾乎就打不到自己的步兵了。
只有迫擊炮能威脅到,但這種火炮的射程很有限,暫時發揮不了作用。
除了坦克周邊,侯賽因將超過一半數量的步兵都塞進了戰壕裡。
奧斯曼軍隊已經大規模換裝了燧發槍,位於歐洲前線的部隊則是全員裝備了這種輕武器。
儘管射速比火繩槍快一些,但裝填彈藥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兩人用一個坑位的話,正好可以交替開火……
這也導致了神北聯軍的步兵在衝鋒的時候,幾乎看不到多少對面的同行。
出現在坦克周邊的奧斯曼步兵只是一少半,其餘都在戰壕裡就露出個腦袋來開火。
這樣的戰術不但降低了損失,而且只要把燧發槍往土堆上一架就能射擊,還增加了穩定性,從而提升了命中率。
進入五百英尺的距離之後,隨著達到了燧發槍的有效射程裡,戰場煙霧逐步消散,神北聯軍步兵的傷亡人數開始攀升。
能夠快速開火的坦克炮以及威力驚人的迫擊炮彈,在同步收割步兵的生命。
最初的一英里,神北聯軍僅僅損失了不到五千步兵。
最後的一英里,沒等衝到奧斯曼軍隊的戰壕前,便已經倒下了接近兩萬步兵。
等於損失了接近百分之三十的步兵,傷亡不可謂不慘重。
正版坦克與冒牌戰車的差距也顯現出來,鐵包木頭的戰車在近距離完全扛不住坦克炮的猛轟。
胡斯戰車最初也只是給火槍兵提供一個阻擊敵軍騎兵衝擊的移動掩體而已,根本就沒考慮過反坦克。
捨不得給這種戰車安裝鐵板的話,到了戰場上,倒是可以防禦步槍子彈,但遇到坦克的話,那真會變成移動的靶子了。
在研製這種陸戰利器的伊始,昊菁皇帝就明確說明,坦克不光要防騎兵突擊,還要防對方的戰車推進。
因為戰車後面肯定會有大量步兵跟進,光是戰車攻過來,那一點威脅都沒有,分分鐘拆光你的四個軲轆!
坦克炮的炮彈也有兩種,一種是大力丸——實心彈,一種是榴彈,也就是霰彈。
前者用來反戰車,後者則可以對付敵軍的騎兵或步兵。
在坦克面世之前,十七世紀的歐洲戰場上已經逐步淘汰了小型加農炮,儘管這種火炮可以快速裝填彈藥。
但雞肋兵器在搭配可靠的車體之後,便煥發出了自己的第二春……
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炮塔,以及刀槍不入的車體,搭配可以連續開火的火炮,幾乎就是騎兵和步兵的夢魘!
哪怕失去動力,只能原地開火,也能給予周邊的敵人以重大殺傷。
奧斯曼蘇丹易卜拉欣一世在看過坦克表演之後,便決定斥巨資引進這種神兵利器。
昊菁皇帝同意向奧斯曼帝國出售坦克,也有自己的考慮。
在西征軍佔據俄國的大部分地區之後,波立肯定會想方設法幫助某土鱉大王復國。
這就有必要給波立開膛放血了,但大明王師不能出動。
能夠支撐西征軍進攻莫斯科,已經算是到了補給的極限距離了。
再遠的話,那就是鞭長莫及了。
不過這個小目標依然可能實現,只要奧斯曼心動了……
所以重炮、坦克、飛艇這些高科技武器,都出現在了波蘭南部的戰場上。
神聖羅馬帝國此前吃過法軍坦克的虧,利奧波德一世在登基之後也下令仿製了不少坦克。
但儘管證明安裝了鐵板,防護能力仍然堪憂。
因為明帝國製造的坦克裝甲是用蒸汽鍛壓機鍛造的,仿製品的鐵板則是用鐵匠們用N錘子敲出來的,質量決定效能……
坦克炮對遠距離目標的射擊精度倒是不高,但在一兩百英尺以內的近距離,那就沒啥問題了。
奧斯曼坦克與神北聯軍的戰車對轟,其結果就是取得了近乎十倍的戰損比!
看著敵人的戰車一輛接一輛的被摧毀,戰壕裡的奧斯曼步兵自然非常高興,也堅定了繼續固守戰壕的決心,將跑路的念頭拋到腦後去了。
等到敵軍步兵靠近,步兵們便在軍官的命令下,開始大量投擲手榴彈。
當然,也有倒黴蛋因為手滑或者把手榴彈磕到戰壕後沿而導致“自娛自樂”的事情發生。
但絕大部分遭殃的都是好不容易衝到陣前的神北聯軍計程車兵,面對傾盆一般可怕的手榴彈雨,他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哪怕原地投擲自己攜帶的手榴彈,也不可避免地挨炸……
等於近十萬顆手榴彈擊穿了這些士兵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不等進入白刃戰的階段,便紛紛向後跑路了,他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對方的打法很沒騎士精神,完全是一群膽小鬼!
己方打不著多少敵人不說,還白白損失了成千上萬計程車兵。
神北聯軍的八萬多騎兵從多個方向,包括奧斯曼的後方發動了全線突擊。
奧斯曼騎兵倒是沒有立刻予以反擊,先時躲在戰車後面等待時機。
等到對方的進攻勢頭被陷馬坑和炮火遲滯之後,才開始對來犯之敵迎頭痛擊。
重騎兵採用騎牆戰術很可怕,但近戰時也令人望而生畏。
除非命中防具的空隙,否則很難直接幹掉一個奧斯曼重騎兵。
由於坦克與戰壕的緣故,侯賽因在正面就部署了五千騎兵。
另外三個方向倒是各安排了一萬騎兵,每個方向均配備了兩千左右的重騎兵。
這些重騎兵就是己方防守反擊的主要力量,可以有效抵消對方的騎兵數量優勢。
在新一批補給物資到位之後,近衛軍騎兵除了此前裝備的左輪步槍之外,還把長槍換成了狼牙棒!
由於尺寸較長的緣故,這玩意就是用來剋制敵軍騎兵所使用的短兵器——釘錘!
重騎兵對付重騎兵有兩種趁手的破甲武器,一種是釘錘,另一種便是狼牙棒。
前者屬於典型的近戰武器,後者則可使騎兵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消滅目標。
就算能力低一些,打不著對方的腦袋,那還打不著馬頭麼?
一棒子把馬頭砸爛,對方不也照樣得墜馬嘛!
使用狼牙棒的騎兵的進攻套路有兩種——打人或打馬!
只要得手,就能達到目的。
近衛軍的素質很高,也不是第一天使用長柄兵器,之前還簡單地做了專項訓練。
這會兒使用狼牙棒並不會感到陌生與不適應,真不會用的話,直接把目標給鐓下去也行。
神北聯軍的騎兵部隊先是遭到了對方的火槍和箭雨射擊,而後在衝鋒時又遭到了對方用狼牙棒猛拍。
他們倒是也有長槍,可只能用來對付輕騎兵,想挑落目標,必須讓對方不能還手才行。
明帝國生產的左輪步槍的一大優點就是裝藥多,一般的鐵皮胸甲根本扛不住這玩意一槍。
打到戰馬頭部或者前肢的話,基本一發就倒……
衝在前面的大量騎兵被對方打死打傷,原地躺倒之後,後面的馬匹躲閃不及,便被直接絆倒了。
這種火力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騎兵們前所未見的,幾乎在頃刻間就被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了。
兩邊各有一萬騎兵,然而對方前端的兩千人卻把己方差不多一半的人給收拾掉了,還沒受多大損失,換成其他人也會感到無比驚詫。
六千奧斯曼近衛軍騎兵就給神北聯軍騎兵部隊造成了不下兩萬左右的傷亡,直接打退了三路騎兵的進攻。
隨後三支奧斯曼騎兵在近衛軍騎兵的帶領下,迅速投入了接下來的反擊作戰。
神北聯軍騎兵數量雖然多於奧斯曼騎兵,但後者的部分質量優勢抵消了這種數量優勢。
附近其他位置作戰的神北騎兵見狀便急忙衝殺過來,想要挽回頹勢,可仍舊抵擋不住強勢推進的奧斯曼重騎兵。
獲勝的秘訣在於,你要是能扛住最開始的六連發,外加近衛軍騎兵論起來的一棒子,那就可能反敗為勝,否則就凶多吉少了。
由於在馬上裝填彈藥並不容易,所有使用左輪步槍的奧斯曼騎兵都選擇在六十到一百英尺左右的近距離開火。
對神北聯軍的騎兵造成了極其致命的打擊,這是他們根本威脅不到對方的距離,反而被獵物給反殺掉了……
更重要的是,近衛軍騎兵還學會了三通道火力打擊。
前排騎兵在開火時會趴在馬背上,讓後排騎兵也有同時開火的射界。
第三排騎兵則站在馬上開火,換作平時,路人多半都會以為這是表演專案。
這招連明軍騎兵都不敢輕易使用,但奧斯曼騎兵就是跟坐騎一起長大的,哪怕身披重甲也沒啥難度。
神北聯軍騎兵沒等到雙方錯馬,就被子彈打得直接亂成一團了。
等到了快要白刃戰的距離,卻發現前排都是己方屍體所構成的障礙物,釘錘似乎夠不著對方,火槍還沒敵人的款式裝填速度快。
與奧斯曼輕騎兵交鋒的部隊倒是得償所願了,取得了超過三千以上的戰果,斃傷數量加起來達到上萬人。
但由於遲遲無法消滅重灌防護的近衛軍,讓其在戰場上恣意殺戮,使得這種戰果起不到扭轉戰局的關鍵作用。
經過大約兩小時的奮戰,六千橫衝直撞的奧斯曼近衛軍幾乎打掉了三萬神北聯軍的騎兵。
加上輕騎兵與步兵、炮兵、坦克兵所取得的戰果,等於消滅了對方一半以上的騎兵。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波立名將索別斯基,投入戰場的近二十萬大軍,已經損失了差不多八萬人。
更要命的是,即便付出瞭如此之大的傷亡代價,也未能攻陷對方的陣地。
這便意味著對方也可能沒受到致命傷害,仍然具備負隅頑抗的能力。
侯賽因的騎兵損失了一萬左右,其他兵種加起來也就這個數而已。
用兩萬換對方八萬到十萬人的傷亡,己方自然是大賺特賺了。
至於具體能取得多大的戰果和多高的戰損比,那就得看對方什麼時候決定退兵了。
利奧波德一世與索別斯基不想撤退都不行了,己方減員超過四成,已經無力進攻了,更別提下面計程車氣已經跌落到谷底了。
大家就沒見過這麼打仗的,完全不講騎士精神,從頭到尾就是一群縮頭縮腦的鼴鼠,招數可恥而又蔭險。
兩位主帥都領教了侯賽因的戰術,等於花了價值好幾萬人的學費,被對方在自己的地盤上給上了一課。
受到挫敗的刺激,索別斯基心裡暗自決定,維希尼奧維茨基那個蠢貨要是在一個月之內不派五萬以上的援兵過來,就讓鬼去守克拉科夫好了!
克拉科夫不是自己的地盤,出兵也只是友情而已,連盟友的義務都談不上,利奧波德一世也就當天帶兵西撤了。
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薩克森的部隊倒是沒走,但也撤到了後方修整,實在無力再戰了。
奧布霍夫的部隊也沒好到哪去,在察裡津被清軍暴打了一頓,到了波蘭南部,依然沒能逃過宿命!
唯一不同的是,對方的部分騎兵使用可以連發的步槍,在近戰時比好用弓箭的清軍的火力還猛。
耗時近兩年,索別斯基現在等於回到了初始階段,帶著自己的部隊單挑侯賽因……
到了十月份,華沙那邊出了讓自己堅守克拉科夫之外,一點實際舉措都沒有。
已經徹底死心的索別斯基終於決定放棄這座城市,全軍開赴華沙!
十月十五日,被索別斯基稱為無道昏君的維希尼奧維茨基失去了王位,跑路維也納。
索別斯基登基稱王,同時宣佈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同時維持與北方聯盟內的各盟友的關係。
但這無法阻止敵人的南北對進,所以索別斯基同意與瑞典和談。
只要對方同意,便可將自己控制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送給瑞典。
此時瑞典軍隊的主力並未出現在波立的核心區域,但俄國覆滅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
索別斯基倒是想扶持一個像偽德米特里一世那樣的沙皇,可現在又有什麼用呢?
眼看著俄國就被瑞典、清軍以及明帝國給瓜分掉了,此時能穩住東方的局勢,已經算是天大的利好了。
一旦這三家不約而同地向西推進,恐怕利奧波德一世調集二三十萬大軍也救不了自己了……
索別斯基的特使在斯德哥爾摩見到了明帝國駐瑞典大使,對方表示可以和談,但有幾個前提條件。
其一,對方不得包庇俄軍,包括阿列克謝一世的任何部隊。
其二,對方不得趁機佔領俄國西部的任何土地。
其三,對方不能扶持任何俄國人,以波立為基地來襲擾明帝國的控制區。
答應這三項,便可以接著往下談,否則就是浪費雙方的時間。
明帝國倒是不會直接出兵波立,但會武裝瑞典和奧斯曼軍隊,教你如何做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