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2章:繼續施壓,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衛在北線的開塞利地區部署了五個旅,後方的阿勒頗、霍姆斯、大馬士革、安曼、拉姆山一線各有一個旅。
除了確保前方頂住奧軍的反攻,維持補給線之外,還能保護西線靠地中海一側的安全。
耶路撒冷、泰布克、摩蘇爾、科威特、麥地那、麥加、多哈、薩那、迪拜、馬斯喀特則均部署了一個旅,其他地方只有營及作戰單位。
而大衛的主力部隊,也就是三個裝甲旅和三個機步旅則被其放在內德夫沙漠以北地區,用做機動部隊,隨時支援四個方向的戰場。
新召喚出來的兵力和武器大部分都被增援北部的開塞利戰場了,如若北部失利,則奧斯曼軍隊就可以順勢南下了。
相比之下,侯賽因僅僅在波斯西北部及新佔領的地盤上部署了大約十個旅的部隊,單位戰鬥力均弱於以軍。
這就意味著以軍要抵擋奧軍的大部分兵力,大衛對此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如果侯賽因主動招惹法國與明帝國,至少中東戰場的態勢還是有利於己方的。
現在大衛一邊指揮作戰,一邊還要與朱慈烺進行溝通,希望能夠獲得一條活路。
原來與侯賽因聯手,以色列與波斯結盟對付奧斯曼,在明帝國不介入的情況下,應該不會輸。
但是現在不同了,侯賽因先出兵佔領法屬印度,後與明帝國翻臉,等於得罪了兩個絕對不能得罪的國家。
最日連印加帝國都派兵參戰了,奧斯曼帝國一下子多了三個幫手。
即使己方有了新盟友師仁,也根本沒有多大勝算。
大衛甚至認為己方獲勝的機率不會超過百分之一……
主要是實在想不出來如何獲勝,除非這四個國家裡的三個出現地震或者疫病,而且明帝國必須在其中。
否則以明帝國的國力,自己上陣就便足以收拾掉己方。
毫不誇張,因為以軍單挑奧軍,也僅僅能夠維持住內陸的防線。
明帝國的海軍比奧軍艦隊規模大得多,可以在任意地點實施登陸作戰。
其陸軍一次可以投入上百個旅的地面部隊,空軍更是能夠出動上萬架作戰飛機。
用奧斯曼的軍事實力作為度量衡的話,明軍就等於四五倍的奧軍,這是以軍絕對頂不住的。
具象來說,就相當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明軍都會出動二十五到三十個旅的地面部隊,屆時以軍該如何抵擋?
等明軍收拾掉侯賽因,自己就要大難臨頭了,還不如早做準備,這種智障盟友不要也罷。
“之前倒是不太容易解決這件事,但侯賽因自己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反而對你很有幫助。”
朱慈烺認為易卜拉辛與大衛的分歧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後者身上的大禮包,另一個則是土地問題。
侯賽因不跟自己翻臉,大衛這事就沒辦法解決。
現在好了,報銷賬單的人可算是有了。
易卜拉辛想要的大禮包,可以由侯賽因提供。
大衛想要的土地,也可以由侯賽因提供。
猶太人可以在波斯建國,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前提是大衛要停止與奧斯曼的敵對狀態,同時取消與波斯的同盟關係,並且交出師仁,或者提供其活動的大致地點。
“……好的,我會認真考慮,不過需要時間!”
大衛不知道這是朱慈烺的誠意還是故意佈下的圈套,但在沒有其他盟友的情況下,但只能審慎對待,走錯一步,那就可能萬劫不復了。
“沒問題,你的考慮時間越長,對你就越發的被動。”
朱慈烺沒有多說廢話,那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彷彿自己有求於他似的。
眼下大明帝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同時擁有全世界唯一的核打擊力量以及衛星偵察定位系統。
在錢糧充足,還有英、西、俄、印這四個大禮包加持的情況下,朱慈烺根本不害怕大衛、師仁、侯賽因這個小團伙。
即使沒有易卜拉辛、路易十四、波洛等人的幫助,大明帝國單挑這個小團伙,勝算也是非常之大的。
無非是以常規方式無法取勝,就用核武器唄!
大衛有陸基反導系統,師仁有海基反導系統,侯賽因在反導這方面的能力趨近於零。
先用核武器消滅侯賽因,再幹掉師仁的艦隊,便可以消滅倭軍了,最後收拾以色列就行了。
朱慈烺到現在都沒弄明白侯賽因的迷之自信是從何而來的,以為有個大禮包掉進自己嘴裡就可以同時挑戰大明帝國和法國了?
就算是師仁與大衛加起來都不敢這麼幹吧?
在侯賽因登基之後,宣佈將波斯王國更名為波斯帝國!
很顯然,這是在野心的驅使下,打算作死作到底了。
昊菁皇帝就要看看這個貌似強大的波斯帝國究竟能存在多長時間……
對目前所繳獲的戰利品以及掌握的情報進行分析,朱慈烺認為侯賽因大機率只有一個大禮包。
故而他的迷之自信就更加讓某皇帝感到匪夷所思了,在邏輯上就說不通。
難道他認為自己之前說擁有四個大禮包是在故意誆騙他不成?
朱慈烺素來都是用實力說話,財力收買不了對方,就用軍力活埋了對方!
一個大禮包就能讓其主動作死,說明這貨的智商跟某甩鍋爹有一拼啊!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人和人的想法可能跟人自身的差別更大。
既然侯賽因執迷不悟,那就成全他好了。
波洛一如既往派狗腿子前來蹭經驗,作為老朋友,朱慈烺一如既往地歡迎。
只要對方將士兵運回來就行了,武器、彈藥、食品、藥品、軍裝、被服,大明這邊都能提供。
波斯的南部戰場儘管距離大明本土較遠,但比鄰法屬印度,路易十四剛好可以趁機出口成船的糧食。
由於此前的核打擊引爆了一連串的火山,火山大批次的爆發,導致了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和澳州板塊的交界處發生了碰撞。
上百億噸的火山灰透過大氣流向東亞、東南亞、澳州等地,天氣出現反常,氣溫下降之後,使得當地大幅度作物減產。
法屬印度與荷屬印度暫時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成了好地方,前者盛產小麥,後者生產水稻。
全球都在降溫,印度地區原本夏季氣溫高達四五十度,今年印度南部的春季氣溫只有十幾度,預計夏季氣溫不會超過四十度。
這樣的降溫反而對當地的農戶以及農作物都很利好,如若不繼續降溫的話,糧食依然可以實現一年三收。
隨著波斯戰爭的爆發,整個印度地區就成了明軍的主要採購地點。
大筆訂單對恢復法屬印度地區的經濟至關重要,而且路易十四還能獲得不少法國不能製造的高階商品。
荷蘭則是這次世界大戰裡獲利最大的國家之一,荷屬印度完全沒有遭到戰爭殃及,同時還獲得了大量訂單。
包括茶葉、菸葉、精鹽、白糖、糧食、罐頭、餅乾等商品,都在分期分批裝船運往明帝國的諸多港口。
這些商品原本並不需要大量進口,明屬美洲就能滿足整個帝國的需求。
但是經過南美的一頓折騰,以及非洲大亂,加上全球氣候驟變。
使昊菁皇帝不得不未雨綢繆,在持續吃進海外屬地的大宗消費品的同時,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這些東西。
哪怕這些東西大幅度漲價,朱慈烺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出口的商品,譬如豪華汽車、高階機械、數控車床、電子裝置都是大幅度溢價的。
這些玩意出口量越大,大明帝國所賺取的差額就越多,完全可以填平進口大宗商品的溢價部分,依然還有不少的盈餘。
不論任何時代,哪怕喪屍出現了,也不耽誤上層享受生活,吃喝玩樂,更別說那些沒有捲入戰爭的國家的富豪了。
較於戰前,大明帝國與荷蘭的貿易總額已經翻一倍,超過法國貿易總額一半。
不少荷蘭商人為了儘快買到嶄新的豪車,紛紛跑到安州,也就是明屬安南去提貨。
某皇帝下令在荷蘭的電視上投放新式豪車的廣告,還在荷蘭的主要大城市建立了4S店。
不過荷蘭顧客在4S店裡只能下訂單,並不能拿到現貨,因為全世界的土豪都想盡快提車。
一般荷蘭使用者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準確的說是十八到二十四個月,才能拿到屬於自己的豪車。
想立刻買車也容易,就得來安州,在安州購買豪車,然後開回荷蘭本土。
由於持明帝國的牌照的車輛也可以進入荷蘭,這招就顯得非常好用了。
日常的維修與養護都可以去附近的4S店,完全不會耽誤使用者的使用。
唯二的缺點就是需要開回來,而且購買的時候需要加價百分之五十。
當然可以從安州運進荷蘭,但這樣算進口,需要排隊等待,才能提車。
荷蘭進口汽車的流程是總代理分撥給各地的經銷商,顧客在經銷商的店面才能提車。
問題在於新式豪車,譬如捷尼塞斯G90、現代MPV庫斯途、起亞大型SUV嘉華等豪車,連總代理都要等車輛到岸,普通顧客怎麼可能提到車?
荷蘭與法國、印加、奧斯曼等國,都被廠家列為一等供貨方,可以享受同步供貨的待遇,但是分配比例大相徑庭。
像奧斯曼與印加這兩個鐵桿盟友,自身是土豪,完全可以提供現貨交易,根本不許用貸款,所佔的分配比例就非常之高,各佔百分之二十。
刨去大明帝國的海外屬地以及閩國,法國佔百分之十,荷蘭僅佔百分之三,每年只能分到大約十萬輛,比威尼斯與瑞典高一點。
前提是所有新式豪車對海外使用者暫時都不接受貸款,必須全款購買,萬幸是可以易貨貿易。
易貨是土豪國最喜歡的交易方式,他們手裡有的是資源,易貨貿易的話,連兌換現金的環節都可以省去了。
為了提高效率,只要買家能將等價的貨物在驗收合格之後裝船,或者出示等值的供貨票據,立刻就可以從港口開走一輛豪車。
所以一直跟大明帝國保持良好關係且雙邊貿易額巨大的奧斯曼帝國與印加帝國,就在這時候佔了大便宜。
在消滅了橫行大西洋的敵方艦隊之後,這兩個國家就很快獲得了大量的新式豪車。
對很多土豪來說,只要世上有的好東西,自己買得起,對方還肯出售,那就必須要買到手。
晚一天都會讓自己心癢難耐,尤其是在看了電視廣告,甚至試乘試駕了新式豪車之後,那就更加迫不及待了。
通常來說,大明帝國的駐外機構是首先換車的物件,大使或領事會透過聯誼活動,向當地的土豪們介紹新車。
朱慈烺相信新車是不愁賣的,重要的是,要讓長期與大明帝國合作的朋友們知道,有了好東西,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
有了這些人為大明帝國提供戰略資源,前線作戰的部隊就不需要為給養擔心了。
普通士兵都可以吃到除了餅乾、罐頭、零食之外,還有泡麵、蓋澆飯、速熱火鍋。
吃飽喝足之後,收拾對方就顯得更加容易了。
波斯東北部的守軍每天都會遭到上萬發大口徑炮彈與火箭彈的供給,三道防線已經被摧毀了兩道,只能固守最後一道。
之前佈設的雷場也沒起到多大作用,在集束炸彈的掃蕩下,所有雷場都已經變成了月球表面。
每路打頭陣的明軍坦克都安裝了掃雷滾,使得波斯守軍所埋設的反坦克地雷很難摧毀目標。
他們賴以為生的戰壕與火力點則早已被明軍炮火摧毀得差不多了,等到明軍地面部隊發動進攻,守軍不得不向後方撤退。
大多數守軍不是不敢打,而是實施反擊的客觀條件已經不具備了。
固守陣地就要蒙受大量人員與技術兵器的損失,倖存下來的根本無力擊退來犯之敵。
防空導彈倒是可以反坦克,然而在此前的高強度阻擊中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明軍一天就能發射上千枚導彈,而且能夠長時間地維持這種攻擊強度。
對波斯守軍來說,這就肯定吃不消了,他們從來就沒這麼玩過,因為實力不允許……
接到前線報告得侯賽因只得命令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的守軍後撤,務必死守第三道防線。
這是他的底線,各部都要做到人在陣地在,裝甲力量也將幫助步兵進行反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