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8章:亞皇暢想,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路易十四對在新本土獲得三家大型造船廠欣喜若狂,然後尷尬地發現自己沒有造船的錢,準確的是沒有建造主力艦的經費。
哪怕獲得了明帝國的造船廠,船塢尺寸夠大,裝置也是現成的,可以僱傭廉價的苦力來壓縮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建造一艘滿載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九級戰列艦,至少也需要一億六千萬銀幣。
將建造週期設定為八年,實現每年兩千萬的分期付款,對國庫的壓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再八年之內,海軍就只能採購一艘戰列艦麼?
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的採購計劃都得被暫時擱置麼?
在搬家之前,法國每年的財務收入最高時也只有三億銀幣,相當於明帝國的十分之一。
軍費開支佔比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億銀幣,用來採購戰艦的錢至多不過三千萬。
海軍還想增購主力艦的話,那就需要使用明帝國提供給法國的貸款了。
事實上,要是路易十四不向海軍提供特別購艦經費的話。
海軍就只能依靠貸款來買船了,要不然就得每十年才能採購一艘主力艦了。
這跟奧斯曼帝國與印加帝國都完全沒法比,人家本土就有大量的自然資源,挖出來就是銀幣的等價物。
相比之下,法國本土最大的特產就是麥,然而除了奧斯曼帝國,不論是明帝國還是印加帝國,根本就不缺糧食。
尤其是明帝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由於其出口價相對較低,已經成為很多缺糧國家的首選。
在看過《世界海軍力量解析1740》之後,法國海軍總司令圖爾維爾已經自動放棄了追趕明帝國海軍的計劃。
雙方的實力已經可以用差地別來形容了,他之前估計到了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之大,但沒想到會大到如此離譜的地步。
法國海軍的實力最多相當於明帝國海軍實力的四分之一左右,被定位六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
哪怕明帝國海軍到一八零零年之前都不採購主力艦,就憑藉現役的這些主力艦,都可以將其掌握的制海權維持一百年時間。
假設法國海軍每年都能服役一艘九級戰列艦,而明帝國的海軍實力原地不動,己方需要用大約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迫近目標。
現實情況是法國國力十分有限,即便獲得了新本土,並將當地的工業產能消化吸收之後,一百年之內根本就追不上明帝國。
在其最新批次的戰艦下水之後,明帝國海軍擁有九艘九級戰列艦、九艘八級戰列艦、二十四艘六級巡洋艦、三十二艘五級巡洋艦、一百二十八艘驅逐艦、一百零二艘護衛艦。
儘管退役了八艘效能較差的七級戰列艦,可是提升了戰列艦編隊的質量,更何況序列裡還有三十二艘二型航空母艦和三十艘同型號的兩棲攻擊艦。
相比之下,法國海軍只有白蹭來的一艘九級戰列艦和一艘二型航空母艦服役,在搬家過程中沒有建造任何一艘主力艦。
而奧斯曼帝國根本就沒收到明法兩國搬家的影響,其海軍主力艦規模已經膨脹到三艘九級戰列艦、三艘八級戰列艦、八艘七級戰列艦的地步。
印加帝國的海軍更是不甘落後,擁有三艘九級戰列艦、兩艘八級戰列艦、五艘七級戰列艦、兩艘二型航空母艦、兩艘一型航空母艦。
法國與奧斯曼、印加的戰列艦數量對比為12-14-10,航母數量對比為2-2-4。
可以看出三國都不太重視發展航空母艦,而是依舊將比拼重點放在戰列艦上。
奧斯曼帝國在戰列艦方面,對法國具有微弱優勢。
印加帝國在航空母艦方面,對法國具有微弱優勢。
路易十四在心裡是瞧不起這兩個幾乎沒有工業的國家的,他們所謂的工業,無非就是在明帝國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冶金廠和煉油廠而已。
圖爾維爾不會這麼認為,作為軍方將領,他更看重現有的力量對比,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在軍備計劃裡的那些數字。
或許奧斯曼與印加兩國的國力也就到此為止了,比法國沒好到哪去,導致其海軍實力在最近二十年並未實現超越法國海軍的目標。
路易十四已經看上了明帝國最新的三型航空母艦,這種戰艦居然有斜角甲板,可以方便艦載機的起飛。
圖爾維爾一眼就看出這種設計的好處了,但是應用在排水量只有三萬噸的二型航空母艦上是比較困難的。
路易十四希望本國可以自行建造一艘排水量與三型航母相當的航空母艦,從在軍事工業與海軍實力上,拉開與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的距離。
資金大致是有的,大不了就停止建造戰列艦,追隨明帝國海軍的戰略,將發展的重點放在航空母艦方面。
圖爾維爾認為主導未來海戰的關鍵型戰艦就是航空母艦,像明帝國海軍遠征艦隊所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在海戰裡將發揮最為重要的作用。
戰列艦不能算是完全過時,但在三十年之後,恐怕就要淪為航空母艦的幫手了,頂多參加護航與對岸打擊的任務。
即便如此,法國海軍高層認為未來依然要保持至少十五艘戰列艦的水平,才能保持住世界第二,或者準第二的位置。
距離這個目標還差三艘戰列艦,平均每十年下水一艘的話,剛好湊夠數,但目前坑比較大,貌似還填不上……
海軍肯定不想要七級戰列艦,最好是九級戰列艦,實在不行的話,三艘八級戰列艦也能湊合用。
之前在歐洲的大西洋方向上,只有荷蘭與瑞典海軍算是競爭對手,不過法國與兩國關係都還不錯。
在地中海方向上,就是奧斯曼的艦隊和明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
二者實力均不容覷,但至少還維持著與法國海軍的合作演練關係。
把家搬到東亞之後,這裡的形勢就不容樂觀了。
渤海是內海,黃海是準內海,東海屬於半內海,法國艦隊向東進入太平洋需要經過倭國控制的海峽。
萬幸的是,倭國與韓國雖然均為明帝國的盟友,但兩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艦隊規模並不算大。
倭國海軍包括四艘七級戰列艦、一艘一型航母、兩艘六級巡洋艦、兩艘五級巡洋艦、十二艘四級驅逐艦、十六艘三級驅逐艦、十二艘二級護衛艦、十艘一級護衛艦。
韓國海軍序列為兩艘七級戰列艦、兩艘六級巡洋艦、兩艘五級巡洋艦、八艘四級驅逐艦、八艘三級驅逐艦、十四艘二級護衛艦、十二艘一級護衛艦。
往南的普魯士海軍,近些年在明帝國的扶持下,實力也有所增長,對比十年之前,應該算是飛躍式的進步了。
已經陸續服役了一艘七級戰列艦、兩艘一型航母、一艘六級巡洋艦、一艘五級巡洋艦、八艘四級驅逐艦,四艘三級驅逐艦、六艘二級護衛艦、六艘一級護衛艦。
荷蘭海軍則算是本地區除了法國之外,實力最強的一股力量了,不過由於搬家的原因,近些年還沒添置新型主力艦,仍然保持著七艘戰列艦與兩艘航空母艦的規模。
明帝國海軍在北方的基地有東城、南城、蟹鉗灣,以及位於東海的濟州島。
在南方的基地有峴港、金蘭灣、蘇比克灣、新加坡、巴達維亞、三寶壟、達沃等一連串的基地。
明帝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防務由第一艦隊來負責,通常下轄六艘航空母艦、兩艘戰列艦、十艘巡洋艦、二十艘驅逐艦、二十艘護衛艦。
只考慮這支艦隊與其盟友的話,那麼法荷普三國與明倭韓三國的航母數量對比為6-7,只是處於微弱劣勢,而戰列艦對比為20-8,原歐洲聯合艦隊一方佔據絕對優勢。
儘管韓國與倭國在明帝國搬家之後,獲得了宗主國的鼎力支援,路易十四也知道老朋友的用意。
但他認為就算兩國海軍規模得以擴大,也無法力敵法國與荷蘭這樣的老牌海軍強國的聯手,更別還能加上普魯士了。
透過換地,普魯士獲得了明帝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這三大主打產品的產地,也是其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的江南地區。
加上南都的工業以及馬鞍山的鐵礦,讓普魯士的經濟狀況大幅度的改觀,每年稅費收入可達一億銀幣以上。
加上朱慈烺在搬家前後打折處理給腓特烈的一些主力艦,讓原本形同虛設的普魯士艦隊也變得有模有樣了。
柯爾貝認為現在普魯士的國力約等於三分之一個法國新本土,或許可以接近百分之四十,這個增長量就非常可怕了。
好在普魯士沒有海外屬地,只有東南沿海這麼一塊地皮。
除非腓特烈可以吞併梅克倫堡-什未林與漢諾威這兩個公國的地皮,否則根本無法抗衡己方。
較於形勢比較混亂的南方,原明帝國本土的北方地區還是比較明朗的。
路易十四擁有面積最大的三北地區,本篤十三世在曲阜,他也不需要多大的地盤。
這裡面讓路易十四感到厭惡的就是位於河南北部的奧地利王國,那就是利奧波德父子的地盤。
河南南方北一分為二,一部分歸巴伐利亞,另一部分給了普法爾茨。
也即是,河南一地就由一個王國與兩個侯國……
路易十四隻能暗自慶幸黑森公爵沒有來東方世界湊熱鬧!
自己獲得明帝國的北方地區之後,在西部可以跟印度屬地接壤了,這也算是大的好事了。
往後或許可以將印度也納入本土,從而建立一個本土面積規模空前的法蘭西帝國!
要是能獲得波斯的地盤,那就更好了,可惜成功的難度比較大,暫時也沒啥機會。
即便如此,在新巴黎發行的諸多刊物上,加冕為亞洲皇帝的路易十四也已經超越了查理曼,憑藉開疆拓土及推動國力飛速提升的功勞,成為了法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皇帝。
法國媒體來到新巴黎之後,便迅速照抄了明帝國媒體的作業,將發行的報紙、雜誌、漫畫、的種類都豐富起來,數量也與日俱增。
明帝國同行們的精髓全都被他們學到手了,無非就是在猛拍皇帝馬匹的的同時,弄一些奇聞異事,加上對於當下國際形勢與本土新聞的評論員文章。
湊足這三大塊,那就算是可以旱澇保收了,每的銷量都不會低於五十萬份,內容好的話,肯定能超過一百萬份。
這與動輒數百萬份日銷量的明帝國報紙還有很大差距,但也已經讓法國媒體很滿足了,畢竟需要先適應,後發展嘛。
遷至新巴黎的普通法國人也在適應這裡的新環境,這裡很多街道和建築都與巴黎那邊神似,但略有不同。
尤其是可以參觀明帝國皇帝的皇宮,這是最讓他們感興趣的景點,即便門票價值不菲,也會覺得不虛此校
新巴黎城區還有很多類似的景點可供觀光遊玩,全逛下來可能需要一週時間,花費不少錢,可很多人都玩的樂此不疲。
法式大餐雖然也被搬了過來,可比起明帝國的烤鴨、火鍋、麻辣燙,那就沒有多少價效比可言了。
尤其是在冬季,中產階級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羊肉火鍋,窮人也能用一碗麻辣燙,配燒餅來餬口,比喝湯啃麵包強多了。
大家最不習慣的就是需要吃多刺的河魚,因為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海鮮是比較少見的,只有冬季會送來凍貨。
但在奧地利王國,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儘管只比法國人多定居了幾年時間,在利奧波德的帶領下,奧地利人已經完全喜歡上吃紅燒黃河大鯉魚了。
當然,作為輔助,刺少且肥美的鱖魚被大規模養殖,這是海魚很好的替代品,其他少刺的河魚,譬如黃顙魚也被規模化養殖。
因為搬家而改變飲食,這是利奧波德與路易十四都沒想過的事情。
之前訪問明帝國,只是處於東道主的原因,他們才會吃明餐。
可是對普通人來,迫於生計,以前不想吃的,現在也不能不吃了。
如果窮人買不起豬肉,只能買得起魚,魚還是多刺的河魚,那還買不買?吃不吃?
想吃葷菜,就得學會改變,努力適應新本土的飲食文化,否則就別惦記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