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漢世祖,羋黍離,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城,政事堂。

經過在二月發生新一輪的政局洗牌後,也正式成為大漢朝廷權威最重要的政治機構,忠實地履行著上承帝命、下達諸司的職責。

經過一輪調整,政事堂的權力是有所加強的,至少與從前相比,縈繞於其頭上,那片名為劉承祐的陰影,淡化了一些。

可以說,以審駁、執行兩項職能為主的政事堂,就是如今大漢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受到上下的矚目。

新成立的內閣,雖然離皇帝更近,體現著皇帝的意志,作為帝國的大腦,把握軍國大政的方向,地位可見一斑了。

然而,對於大漢朝廷那龐大的官僚系統而言,兩者的權威也是不可相提並論。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管束著官僚,影響他們仕途的,就是政事堂。

而對於龐大的大漢帝國的中樞大腦,在國家政治保持清明,局勢保持穩定,各項制度日趨完善,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則是不需過多的開動腦筋的。需要的,只是保持清醒,協助皇帝把握好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使大漢這艘巨輪穩穩航行,走得更安全,走得更遠。

在這個基調下,政事堂的權威,自然得到了實質上的加強。朱元璋為什麼要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就是因為中書省權力太重,中書省丞相權力太重,威脅到了皇權。

如今,大漢的政事堂,同樣履行著這樣的職能,掌握著統率諸部司衙以及天下道府州縣。不同的,只是皇帝對待它的態度罷了。

劉皇帝權欲同樣重,但他深徹地知道一點,那就是不可能憑皇帝一個人治天下,將天下權力聚於一人之手,同樣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皇帝再勤政,也難以兼顧一切,即便能做到,最終的結果,大機率也是被累死。朱元璋這樣的特例,則是不具代表性的,雍正倒是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則是,劉皇帝也清楚地認識到,宰相制度是不可能真正被廢除的,明朝後來不是同樣出現了內閣這樣的宰輔機構?

因此,劉皇帝沒有在政事堂存在與否的問題上糾結,只是考慮制衡,皇權與相權,固然有衝突,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大漢,相權來源於皇權,而劉皇帝則需要靠宰相們輔助他調理陰陽,治理天下。

並且,政事堂的權力確實得到了強化,但相權仍舊保持著分散的狀態,三名主要宰相,相互制衡。

趙普既非開國功勳,又非名門貴族,連功名都沒有,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僚吏,成為如今的尚書僕射,論資歷、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劉皇帝身邊的幾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樹,只是給了他一個晉位宰相的資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穩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權逞威了。

而他從受薦劉詞開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方才走到這一步,自然會倍加珍惜,以求保有聖眷,施展抱負。

李業這個國舅呢,名聲有點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難以齊人心,但放在尚書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對趙普的一種制約。這個李國舅,可從來沒有安分過。

至於宋琪,論根基底蘊,比趙普還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晉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個輔助作用,專為做事了。

而三相之側,另有財政、樞密二相,這一財一軍,以作平衡。在劉皇帝的考慮中,這樣的配置,將會持續很久,未來或許還會成為定製。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劉皇帝后來覺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則正合適。

劉皇帝也是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嘗試後,方才最終定下,求得個穩定合理。

還有一點則是,大漢的宰相們,不論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歷,有豐富的治政經驗。包括李業,歷任道州,也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才得入京,還在刑部當了幾年差。沒有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愛的弟弟,劉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晉升宰臣的。

樞密院的“專業性”雖然要強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質疑他的資格,履歷豐富,不管是在京治軍,還是出征為帥,都有充足的經驗,而治軍,也是治政,從來都不只是帶兵打仗。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是劉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針,這在如今的大漢,格外明顯。

當然,在近幾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卻不是宰相們。不提劉皇帝的話,也只有太子劉暘了,他在這裡,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平日裡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與趙普等人處置國政,許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則是定期向劉皇帝彙報,並接受考校。

寬大的公案後,劉暘正審閱著一份章程,是針對全國縣令、尉治安功過令。對於治安維穩,大漢歷來強調,這些年,各地官員也是十分重視,以致四海之內,匪盜禁絕,民不敢犯。

多年下來,也有不少官吏,因此而得到了頒賞升職。但是,過猶不及,為了升職進步,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一些用法過度的情況,甚至有起反作用,造成逼良為盜的惡果,乃至枉法屈民。

御史馮柄在巡視州縣時,發覺了這種情況,挑了幾個案例,加以總結上告,立刻就引起了劉暘的重視。上報劉皇帝,於是得到詔命,對於所涉官員,加以懲戒,並出臺一份功過令,予以規範約束,如今,草擬已成。

“殿下!”在劉暘看得出神之時,趙普走了進來。

“趙相公,坐!”劉暘露出笑容。

“謝殿下!”

或許是受到劉皇帝的影響,對趙普,劉暘觀感不錯,尤其是這一年來的共事,更加深了認識。在劉暘看來,趙普這個人太能幹了,就彷彿沒有什麼事能難到他一般,不論遇到什麼難題,總能給出一個解決辦法。

這是個做實事的能臣,並且見識獨到,哪怕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處理得那麼得妥當,服人心,但是瑕不掩瑜。再者,在宰相的位置上,事情辦得好,問題能解決,這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首相,趙普是雷厲風行,幹練高效,同樣是井井有條,魏仁溥在位時要多些寬容大度,上下也更和諧些,但是不得不說,劉暘更喜歡現在朝中的風氣。

“有何事?”劉暘問。

“這是幾份奏章,臣已作批覆,還請殿下審閱,如有不妥之處,請做出批示!”趙普一一稟來:“這是南征將士,功勞犒賞疏議,已然可以著手發放。”

“財政司奏,關於西南道州,夏稅蠲免之事,具體州縣已然劃定!”

“這是吏部上呈,去歲考功結果,關於州縣一級官員,陟罰升貶名單。”

“另有十七名觀政進士的任命。”

“......”

見趙普將一連串的事務奏來,劉暘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事情從來不斷。他有些理解,劉皇帝頭上的白髮是怎麼來的了,當年的劉皇帝,可是事事躬親,沒日沒夜地熬的。

如今,他有政事堂諸公輔助,有時候都覺繁重。另外一方面,看趙普這平靜從容的表現,心中也不得不佩服。

不管心中做何想,奏章還是得一份一份地看的,所幸,都有趙普做好的批覆,這省了他大量的精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從空印案開始

一江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