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徐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四章 暗流湧動,穿越初唐從上吊開始,狂風徐徐,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極宮,北海池。
過了中秋,雖未有寒意,但早晨清冷,黃葉飄落,有蕭瑟之像,李淵沿著北海池緩緩踱步,腳尖踢了踢岸邊的石魚,臉上頗有愁容。
實話實說,李淵是個比較懶的皇帝,每年元旦、冬至的年會,每月的望日、朔日的月會還能維持,常朝其實並不多見,一般五六天才會進行一次早朝,而且也只是禮儀性的,正式的議事都是在兩儀殿。
沒有早朝的時候,李淵一般都起的比較遲,而今天也沒有早朝,但他早早起床,在池邊徘徊。
李淵的煩惱在內外兩處。
雖柴紹大勝吐谷渾,而且意外的使可汗入朝,接下來幾年內,朝廷不需要太擔心隴西道那邊了。
但江南戰事還陷於僵局,一時間沒什麼進展,畢竟江淮軍有地利的優勢,兵力雄厚,而唐軍分路進擊,兵力分散。
而馬邑那邊的局勢也不太好,連續幾份軍報入京,苑君璋引萬餘突厥自雲州南下,劉世讓、李高遷率軍出雁門相援。
雖然兵力相差不多,但往年這時候,正是突厥大舉南侵的時候……馬邑到底能不能承擔起重任。
經略馬邑,劉世讓竭盡所能,但如果兵敗,他能守得住雁門嗎?
這還是外部的煩惱,而導致李淵之所以一早在這兒踱步的煩惱是另一方面,如今朝中坊間的流言蜚語。
太子有意行遷都之舉,以避突厥鋒芒。
無論什麼朝代,遷都都是最重要的事,是維繫國家根基的關鍵,也是阻力極大的大事。
魏孝文帝都要以伐齊為藉口行遷都之事,最終得以大力推行革俗漢化……但之後六鎮兵變,皇室衰微,其中也有孝文帝遷都漢化種下的因果。
隋煬帝同樣是遷都洛陽,最終身死國滅……李淵不可能不考慮到舊事,無論在北魏還是前隋,或者現在的李唐,關中都是根基。
不得不說,李善給李世民出的這個主意挺毒的……李淵將懷疑的視線投到了李建成身上,而李建成也只能吃這個啞巴虧。
最關鍵的是,李善這個穿越者很清楚,在之後的幾年內,因為突厥勢大,李建成的確慫了,鼓動李淵遷都。
所以,李建成不太可能跳出來自證清白。
而李淵本人,雖然在執政後期起了遷都之意。
但在武德六年,李淵的膽子還沒被嚇破……甚至因為掃平劉黑闥,高滿政舉朔州來投,以及柴紹大敗吐谷渾,心中有與突厥一爭高下的雄心壯志。
再怎麼說都是開國帝王,忍一時之氣,俯首稱臣,但等到手握天下,難道還要繼續裝孫子嗎?
雖然歷史上,這雄心壯志很快就被冰水澆滅。
雖然李建成沒漏什麼口風,但李淵相信,大郎很可能是有意為之……換句話說,李淵覺得,這流言蜚語是東宮刻意為之,意圖試探自己的心意。
一旦遷都,還有比洛陽更適合的都城嗎?
那關內、關西、河東、山東怎麼辦?
不說李唐皇室的老巢都可能丟了,就是那些世家門閥,也不太可能舉族遷居……數百年前,衣冠南渡,但五姓七家也不過遣族人渡江,大部分還是留在北地的。
都說突厥殘暴不仁,但當年五胡亂華,其禍更慘。
李淵對那些世家門閥的節操不抱有什麼希望,即使是最信任的裴寂也一樣……河東聞喜裴氏,當年在南朝也是有高官顯貴的。
李淵很明白,一旦遷都,二郎必然跳腳,這是長子最希望看到的……但如此行事,實在不似人君!
長嘆一聲,李淵失望的盯著微動的池面……說白了,他覺得李建成將國事作為奪嫡的手段,太過陰私。
考慮到李建成對突厥的畏懼心理,李淵很確定這流言蜚語的真實性……去年要不是畏懼突厥,何至於山東大捷戰報傳來還沒正式出兵。
說到底,太慫了!
谷網
嗯,李淵覺得自己不慫。
“陛下,太子、秦王、齊王及三省宰輔已至兩儀殿恭候。”
聽見宮人的稟報,李淵伸手揉了揉眉心,離開了北海池。
兩儀殿內,親王、宰輔分列而坐,無一人開口,氣氛比較詭異。
楊恭仁、陳叔達偶爾打量著太子李建成,在心裡琢磨那條流言蜚語的真實性。
裴寂偶爾和坐在後面的裴世矩交換一個眼神……前者是最得聖人親近的重臣,能感覺到李淵內心深處的不悅。
但裴寂雖然依附東宮,但只是互相為援,並不是李建成麾下……他也不太清楚這條流言的真實性,甚至他覺得以太子的性情來說,真實的可能性更大。
裴世矩倒是私下在裴寂面前點評過,此策雖好,但後患無窮。
簡而言之一句話,李善慫恿李世民放出的這條流言,讓滿朝都陷入紛爭之中……雖然看起來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一直保持垂首的李世民擺出了一副心如枯槁的模樣……孤這是受了委屈啊。
能不委屈嗎?
一旦遷都,必擇洛陽。
遷都洛陽,必撤陝東道大行臺。
李世民手中的牌等於被砍了至少一半。
“拜見父親。”
“臣拜見陛下。”
李淵面無表情的坐下,揮手示意眾人起身坐下,眼角餘光掃了掃李建成,隨口道:“兵力調配如何?”
南北兩場戰事,南邊還好說,雖然一時間沒有進展,但兵力不吃虧。
但北邊需要提防馬邑失守,突厥大舉南下,所以需要抽調兵力在河東道、關內道防禦。
“靈州、隴州、會州、原州秋收之後,各選府兵五千。”裴寂當仁不讓開口道:“河東道無行軍總管,幷州總管襄邑王麾下常備六千兵力,再選府兵數千補足萬餘。”
“十二衛已發公文往各州折衝府,但需陛下欽點行軍總管。”
李建成插嘴道:“江淮軍據重城而守,趙郡王弟麾下兵力分散,是否遣派援兵?”
李淵沉默了會兒,側頭看向李世民,“二郎覺得呢?”
“趙郡王已與嶺南道合軍,麾下兵力逾三萬。”李世民簡明扼要的只說了一句,才婉轉道:“若父親有意遣派,孩兒自當領命。”
在場的都是人精,哪裡聽不出來這幾句話裡的刀光劍影。
江南、淮南打成一鍋粥了,而李孝恭為襄州道行臺左僕射,統率多方大軍,如果還要遣派援軍,最有可能的就是陝東道大行臺。
這是東宮又一次試圖將手伸入陝東道。
反正大家夥兒都心知肚明,陝東道、天策府,這兩樣是太子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一夜覆滅。
而李世民強調了兵力充足之後,將決定權拱手讓給了聖人李淵。
不過,太子口口聲聲趙郡王弟,而秦王稱趙郡王,親疏有別啊。
李淵沉思片刻,開口道:“既兵力充足,當首論關內、河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