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章義行天下的墨子,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史是屬於成功者的,然而成功者永遠都只是少數人,碾壓在歷史車輪下的絕大多數人是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元代張養浩在一首《潼關懷古》裡感嘆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聲嘆息有千鈞之力,道出了幾千年來貧苦大眾在歷史中的悲慘命運。中國自古以來仁人志士無數,豪言壯語無數,然而真正為貧苦百姓計者寥寥無幾。而墨子恰是無數人中真正關心平民命運的少數人。

墨子名翟,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火紛飛的年代,墨子不畏艱險,遊歷於各國之間,宣揚墨家思想。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在眾多優秀的學說面前,墨家何以與儒家一起成為“顯學”呢?原因就在於,墨家學說代表了萬千貧苦百姓的利益。

人們都知道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但也許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統治策略。必須承認,它確實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但在墨子,這遠不止是手段,它是一個平民出身的哲人的社會理想。

一個人的出身和成長經歷對他的人生選擇往往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墨子祖上雖為宗族,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墨氏子孫早已成為躬耕田畝的平民百姓。墨子本人就是一個善造器械的工匠,年少的墨子放過牧,做過木工,嚐盡了下層百姓的艱辛。孔子、老子的出身並不高貴,但至少不是尋常百姓。而墨子卻實實在在出生在貧苦農民之家,他目睹了勞苦大眾悽慘的生活,深知平民的所思所想。他了解平民,更以平民自居,他毫不顧忌地自稱“鄙人”,有人稱他為“布衣之士”,他也欣然接受。他是站在高處的哲人,但不是普通百姓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天下無數平民中的一員。

同樣出身貧苦,許多人一朝飛黃騰達便全然忘記下層社會的苦痛,甚至極力避擴音到自己的身世。可貴的是,墨子從來沒有產生過脫離下層,進入上層社會的想法。恰恰相反,他一生致力於解救困境中的下層民眾。

滾滾黃河和巍巍黛眉山限制了墨子的視野,墨子深知,要想為千千萬萬平民謀福,必須走出高山大河,廣學知識於天下。數年後,遊遍中華大地的墨子回到了故鄉,開始了黛眉山上多年的隱修生活。這期間,墨子遍覽各國文獻典籍,熟讀各家兵法,苦練劍術和格鬥。

墨子將自己看做天下貧苦小生產者的代表,他的言行無不流露出深深的平民情結。墨子的生活從來儉樸,一身短衣草鞋,與農民無異。據記載,墨子及其弟子幾百人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狀如苦行僧。墨家子弟生活清苦,並非因為他們沒有豐衣足食的條件。越王曾經以五百里土地為賞賜請墨子到越國為官,被墨子拒絕。

當然,墨子的平民情結更主要地體現在他的思想主張上。兼愛、非攻的主張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悉心體悟過這些口號之下的一顆赤誠之心呢?“愛民如子”之說其實早就為歷代有識之士所提倡,但那只是為鞏固統治所做的打算,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利民。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卻獨獨以百姓的利益為根本。儒家主張“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博愛,包含了一種區別對待的思想;而墨子的兼愛倡導的是不分等級遠近、親疏高下地愛天下所有人,“愛人若愛其身”。墨子執著於兼愛思想,甚至認為,現實社會之所以會有恃強凌弱之事發生,正是因為人們互不相愛。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墨子目睹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在兼愛思想的影響下,他很自然地提出了“非攻”的主張。

墨子思想的重要內容還包括“尚同尚賢”、“節葬節用”。尚同尚賢要求天子與百姓上下一心,共同歸於天志,實行義政。天子應為國中賢者,而且能夠不拘出身,任用賢能之人為官吏,“官無常貴,民無常賤”。上層統治者的生活向來鋪張奢侈,其揮霍的資本卻是勞苦大眾的稅賦,對此,墨子十分強調節用節葬。他極力抨擊王侯將相之家的奢侈浪費,他認為君主、貴族應效仿古時的三代聖王,保持儉樸清廉的生活。墨子不僅要求平等的生存條件,也要求平等的死亡待遇。他反對儒家的久喪厚葬之禮,提出“衣三領”、“棺三寸”、“生者毋久喪用哀”的喪葬之法。

墨子的主張裡有一條十分特別,即“非樂”,反對音樂等一切藝術。之所以有這樣奇怪的想法,是因為墨子認為藝術雖好,但是會使人沉溺其中,百姓耽之則影響耕種紡織,君臣耽之則妨礙處理政務,既不合聖王行事原則,也不合人民的利益。這個主張可以說將墨子骨子裡的平民性格暴露無遺。

古代百姓長期處於無力反抗的卑下地位,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總是寄託於鬼神,墨子作為一個平民同樣有著這種天真樸素的信念。他在主張理性的同時堅信鬼神的存在,因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而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在墨子的觀念中,鬼神能夠辨別善惡,具有賞善罰暴的威懾作用。

墨子一生都在宣揚他的平民理想,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太過烏托邦,沒有哪一個追求霸主地位的諸侯國給他提供施行這些主張的空間,墨子的理想以悲壯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失敗不是可恥,在眾人皆爭奪利益的時代,有這樣一個不求私利,唯求為天下之人謀利的墨子,多少使一個刀光劍影、橫屍遍野的時代有了一點暖意。墨子心繫天下最苦之人,雖敗猶榮。

俠之大者,義行天下

中國有一種精神叫做“俠”,俠者,以己之力鋤強扶弱也。通常,在人們的印象裡,俠總是身背一劍飄蕩於江湖,以高超的武藝救人於危難之中而不圖名利。俠的出現意味著希望的到來。亂世之中,往往有俠,墨子便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大俠。

如金庸在《神鵰俠侶》中所說,“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而墨子一生所為乃是天下所有勞苦百姓,“大俠”二字他當之無愧。縱觀墨家思想,無論是兼愛非攻、尚同尚賢,還是節用節葬、天志明鬼,最終指向都是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

行俠之人最看重的莫過於一個“義”字,對於“義”不同人有不同解釋,在墨子那裡,義乃天下萬民之大利,為天下百姓謀利就是義。《貴義》篇一開始,墨子就指出“萬事莫貴於義”,他的一生就是遊俠行義的一生。

《史記·遊俠列傳》中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史記集解》中說:“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

墨子行俠,依靠的不是神奇的武功,而是巧妙的智慧。墨子反對不義之戰,向來主張以防守為主,止楚攻宋之事深刻反映了墨子的俠義風範。

宋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弱國,北有晉,南臨楚,夾在兩國之間的宋國常常面臨戰事的威脅,生產不斷遭到破壞。楚惠王時,公輸班為楚國製造了攻打宋國的雲梯,此時,墨子身在齊國,聽聞此訊息便立刻趕去解救宋國。從齊到楚,路途遙遠,墨子用了十天十夜才到達楚國都城郢,以至於磨破了鞋、磨爛了腳。墨子剛到郢便不顧舟車勞頓,徑直找到公輸班,勸說他放棄攻打宋國。

在公輸班處,墨子說道:“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一番精彩的辯論使得公輸班無言以對,只有暗自歎服。然而,當時楚王已經在做攻宋的準備了,要想阻止攻城只能說服楚王。在公輸班的引薦下,墨子見到了楚王。墨子指出強楚攻打弱宋猶如“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形象地揭示了楚攻宋的毫無意義。

公輸班和楚王雖然覺得墨子的話很有道理,但仍堅持攻宋。墨子明白,只憑空言阻止不了楚國,只有讓楚王明白這場戰爭楚國無勝算,才能徹底打消楚王的計劃。當著楚王的面,墨子和公輸班展開了一場攻防的演習,“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距(拒)之”,公輸班的進攻器械已用盡,墨子的防守器械還綽綽有餘。為讓楚王徹底死心,墨子亮出了撒手鐧,告知楚王墨家弟子禽滑釐等300人早已準備好守城之器等待楚軍,楚軍此行必無勝算。事實面前,楚王攻打宋國的計劃只好作罷。

除此之外,墨子還先後全力勸阻過魯陽文君對鄭國的攻伐和齊國對魯國的攻打,他以無畏的勇氣,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技術使無數平民百姓免於戰爭的戕害。

墨子周遊列國,為實現心目中的“義”四處奔走,然而他提倡的“義”在當時其實只能是美好的空想,根本不符合各國稱霸的要求,天下更看重的是利而非義。因此,墨子推行義的活動很多時候是受挫的。《貴義》篇記載過這樣一件事,一次墨子在由魯國到齊國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舊友,墨子的滿面塵土和枯槁的形容讓這位朋友十分傷感,他說天下已經沒有幾個講義之人了,勸墨子就此停止這種操勞的行義活動。墨子卻說:“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反叛精神正是墨子俠之精神的體現。

在墨子心中,義是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的東西。他認為人可以因為一言之爭而殺身,因為這種爭論是為了捍衛“義”,為義而死是偉大的。墨子重義輕利,這種品格也頗有俠者之風。在墨子看來,就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也絕不可以義換利。墨子有一弟子叫高石子,是衛國卿大夫,享受著衛王賜予的豐厚利祿,然而因為衛王始終不採納高石子的主張,高石子毅然拋棄衛國的高官厚祿,到了齊國為官。墨子得知自己的弟子能夠做到“背祿向義”,十分讚賞,並告訴他,只要合乎道義,就算被人詬罵也無所謂。

墨子是俠,但不是獨行之俠。墨子心懷“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的崇高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幾乎長年在外遊說。幾年的奔走呼喊使他深深感受到一己之力的渺小,所以在30歲之前,墨子就開始廣受弟子,培養為墨家之義而獻身的志士。在墨子的教導下,墨家弟子以自苦為樂,以救世為己任,成為“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墨俠。

墨家在墨子之後逐漸衰落,墨家學說幾乎無人問津。然而時隔千年,如今,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再次走近墨子的世界時,我們仍能感受到一個俠骨錚錚的墨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從民兵開始

談兵弄月

大明:開局辭官退隱,老朱人麻了

楚國隱士

宇智波帶子拒絕修羅場

三千琉璃

不列顛之主

巧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