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章平衡趙國的文武局勢,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他們二人構成了趙王的一雙翅膀,讓列國不敢肆意妄為。然而,平原君趙勝其實應該算是文官之行列,特別是他廣納賢才、虛懷若谷,他的府上相當於是國家舉賢任能的機構。如此說來,趙國趙王要達到的平衡,不是要被打破了嗎?

這時趙奢的崛起,既是平原君趙勝與趙惠文王之間的默契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趙國的文武局勢。

趙奢在戰國時代的聲望很高,甚至還有人將其列在了戰國的十大名將名單中。這十大名將分別是趙國的趙奢、廉頗和李牧,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齊國的孫臏和田單,吳國的孫武,楚國的吳起以及燕國的樂毅。

關於趙奢,前面已經提到,他因為不畏權貴,嚴格執法而得罪平原君趙勝,不僅沒有被治罪,反而因為其有理有據有節的辯駁,而得到平原君的賞識。不久後在澠池之會上,趙奢於危難之間受命,領數千戰甲護衛趙王。自那時候起,趙王就對趙奢另眼相看,尤其是他帶兵時的冷靜沉著、機智謀略,在趙王的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平原君趙勝在聽聞了澠池之會的情況之後,對趙奢更加信任。因為他知道趙王遲早會提拔趙奢,與其等趙王提拔,還不如自己主動推薦。這樣一來既體現出自己的選賢任能又可獲得趙王和趙奢的好感。

戰事紛爭的戰國,最注重的是軍事力量,一切事情都是圍繞軍事展開的。無論是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還是經濟上的爭相改革,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戰爭的勝利。

所以趙惠文王亦並不希望趙奢被列入文官一行,他需要的是一雙平衡的翅膀。他已經透過一些蛛絲馬跡,看出了趙奢的不同尋常的軍事才能,或許他能夠成為繼廉頗之後,趙國的又一員大將。讓趙奢成為將領,不僅可以發揮其軍事才能,拱衛趙國,還能夠防止廉頗獨攬軍權,更可防備文盛武衰的局面出現。

於是,在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王任命趙奢為將軍。趙奢亦素有投筆從戎的願望,只是讓他發跡的平原君,對其有知遇之恩,更是將國家賦稅的大任交到他的手中,當時的趙奢找不出任何理由可以駁回趙勝的美意。這次既然是趙王下令,他自然樂意為之。儘管如此,他在擔任將軍之後,並沒有就此忘本,而是活學活用,將擔任文官時學到的方法用於治軍: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此法對治軍極為有效。自此,趙奢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正逐步實現其“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願望。

適時,田單透過即墨之戰,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功名大業,而且復興了齊國,雖然齊國此後還是一蹶不振,卻至少沒有亡國的危險。

史書記載,趙奢與田單因為趙國和齊國的關係,曾經有過一次交談,其中主要表述了各自對戰爭戰術的觀點和看法。田單認為,趙奢行軍打仗的做法,並不可取。他認為,趙奢動輒以十萬甚至數十萬的兵力開赴戰場,實在是太過虛耗國力,以前一場戰爭兩三萬人馬就能搞定,倘若用兵過多就會使許多青壯年勞力無法參與生產運輸,而讓無數良田荒蕪,戰爭的後勤便成為一個大問題,最終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而趙奢也絲毫不認輸,對田單的說辭嗤之以鼻。趙奢認為,世易時移,當今天下,早就和古代帝王以兩三萬兵力打仗的時代遠離。即使當時社會的諸侯小國,也如滿天星斗,不勝列舉,他們的城牆最長者,也不足以達到三百丈,其人口更難以達到三百家。

他還以鑄劍為例佐證自己的觀點。他說吳越名劍,天下聞名,然而一把絕世好劍,不僅在於其有鋒利的劍鋒,輕重失宜的建重,長短不差的劍長。更在於它有一個良好的配置。吳越之寶劍,如果以活物試之,則必定斬斷其筋骨,滅其生命之火;如果以金屬試之,則必定會削金斷銀;但是如果以石柱試之,則寶劍一折,斷為幾節;石頭砸之,則寶劍就會片片寸斷,淪為無用之物。寶劍之所以好,就在於有雄厚的劍背、舒適的劍柄以及鋒利輕薄的劍尖,更要配以良好的劍環、劍佩以及劍鐔等。古代的三萬人馬,在當今的戰爭中,只能夠作為劍背或者是劍刃所在,但要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勢必需要更多的劍環、劍柄、劍佩以及劍鐔等。一場戰役下來,就斷然不是三萬人馬能夠成事的。當今天下,周王室衰微,禮制淪喪,國家被分為七股強大的勢力,一般的城邑都有千丈之長、萬戶人家。強如秦國,甚至已經帶甲百萬,戰車萬乘。試想,天下誰人敢率領三萬士兵與之匹敵?

一席話說得田單莫敢辯駁,心悅誠服。田單一方面誠摯地欣賞趙奢的才幹,另一方面則為齊國未來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擔憂。

一向眼高於頂的田單,對趙奢讚賞不已,但是在趙奢成名之前,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常將領,一直沒有參與什麼大的戰爭。為將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身有凌雲萬丈才,卻無法碰到一場足以讓其功成名就的戰爭。恰如千里馬不遇伯樂,戰爭與才智謀略俱佳的將軍的關係,也可以看做是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不過戰國時期的伯樂很多,所以許多人才都能平步青雲、一展才華;而戰國之“戰”字,更顯示了其戰爭的多發性。因此,趙奢此時,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股東風很快就來了。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奢在趙惠文王的授命下,率領十餘萬軍隊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麥丘本來是一個孤城,四面都被趙軍圍困,可謂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是趙軍卻是久攻不下。

原來,麥丘城早就聞聽趙軍大軍來襲的訊息,所以齊王不惜一切代價,為麥丘準備了充足糧草。除此以外,當時最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更是潛藏在齊國,改良其弓弩,加固其城池,提升其士氣。故而趙軍雖然進攻勇猛,損失慘重,卻一直難以攻破麥丘城。戰報傳到趙惠文王處,不禁讓其十分生氣。他決議孤注一擲,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否則,必軍法處置。

趙奢也感到責任重大,遂心生儘快建功的願望。所以一到麥丘,他就下令士兵進攻。這時候,趙括出來意欲阻止趙奢這一進軍方式。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在當時看來,這對父子都屬於天縱奇才,能夠一起從軍,征戰沙場,可謂珠聯璧合。所以趙括在軍中的地位,無論於公於私,都較一般將領為高。趙括眼看父親欲要強攻麥丘,遂直言不諱地向趙奢進言,認為強攻不僅難以在一個月內攻破城池,還很有可能損兵折將,遭受更大的損失。正所謂“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第三》)強攻應該是最後無奈的選擇而絕對不是第一種選擇,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麥丘,只能智取,不能力敵。趙括判斷,麥丘的糧食儘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因為城頭上計程車兵已經顯示出肌黃面瘦的狀態,甚至有的還出現了體力不支的現象。因此,此時最好先搞清楚麥丘的虛實,暫停進攻,進而制定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趙括所說的道理,趙奢何嘗不知,只是他一時之間,還沒有想到破城的更好的辦法,而且對於城中是否的真的缺少糧食,趙奢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明。因此,趙奢雖然對趙括的論斷表示贊同,卻不能夠聽趙括的話,遂下令攻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憨王

長月如鉤

身為漢人居然要跟著蒙古西征

海棠春睡暖

山河破碎在即,我扶狂瀾於即倒

大河國的虞思卉

別爭寵了!郡主洗白之後只想搞事業

白芷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