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趙氏最後的輝煌,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墨子在《墨子·非樂篇》中說道:“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誠然,飢餓的人沒有食物可以吃,寒冷的人沒有衣物可以穿,勞動者受著剝削,日夜不得休息。這些是百姓心中恐懼的事情。但是在戰國時期,最大的恐懼並不是來自這些,而是來自戰爭。

戰爭雙方的參戰部隊數量和最後的傷亡數量,比起春秋時期大了許多倍,以白起為例,數次戰爭下來,敵軍就有了160萬的傷亡,足見戰爭給當時人們帶來了多大的陰影。

僅僅長平一戰,趙國即有50萬將士長埋黃土。趙國軍隊經歷如此鉅變,能夠參戰的部隊已經不多,以至於後來的邯鄲之戰,趙國老弱殘兵僅僅20萬人馬,還是多虧了廉頗的堅壁清野政策,才得以湊齊。

當時的趙國軍隊,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趙國舊都晉陽的守軍,主要負責包圍秦軍右翼,總共有7萬人馬,如果趙國有實力,大可以透過晉陽軍隊進攻秦國的側翼,同時也是拱衛趙國北方的重要門戶。第二部分則是趙括屯留在中牟的3萬守軍,可以透過這支部隊抵禦強秦軍隊入侵趙國邯鄲的左翼,同時又可以防備魏國趁火打劫。第三部分則是防備匈奴和燕國的代郡守軍,常備軍力約合5萬人馬,這支部隊的靈活性很大,在戰時可以擴編為10萬人馬。第四部分軍隊自然是趙國軍隊的重中之重,這支軍隊還可以具體地劃分為武安守軍和武城守軍,兵力總數可達10萬人馬。

廉頗憑藉20萬老弱殘兵,能夠抵擋住秦軍45萬精銳之師的連番攻擊,除了廉頗戰略得當,邯鄲趙國人破釜沉舟、眾志成城以及魏國、楚國的支援之外,邯鄲本身防禦設施的堅固和完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當時的邯鄲是戰事最為頻繁的城市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讓趙國不得不加強防禦,讓其成為當時最為堅固的城池之一。

但是,秦軍畢竟太強大了,又是攜勝利之威而來,在氣勢上可謂一往無前。趙國在這一過程中,也數次面臨危急,這一切,如果沒有廉頗等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精彩指揮,或者沒有趙國上下特別是趙軍的捨生忘死,這種危急是不可能一一化解的,趙國人也在這一戰爭中,顯示了他們別具一格的人文氣質,非戰之時其樂融融,必戰之時則是堅強不屈,他們的血氣陽剛,他們的精神昂揚都表現了出來。

邯鄲之戰的勝利,與其說是廉頗指揮有道;或者說是趙軍的勝利、聯盟大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國百姓的勝利。無可厚非的是,當時趙國平民為保衛邯鄲,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就顯示了邯鄲之戰的悲壯和慘烈。

如果不是大勢所趨,加上秦國在制度上已經遠遠地走到了東方六國的前面,趙國憑藉其尚武的精神、百姓的堅強,不說一統天下,也定然能夠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的燕國就不信這個邪,在長平大戰之後,燕王急忙命令丞相慄腹為領兵大將,想要趁火打劫。關於慄腹,歷史上的記載很少,只說當時他見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悲慘狀況,於公元前251年大舉攻趙。

當時的各諸侯國之間的界限雖然並不是很嚴格,一個國家的百姓到其他國家去,幾乎沒有什麼大的限制,但是在戰爭期間,對於間諜的防備還是比較嚴密的。燕國出於對趙國的重視,遂讓丞相慄腹親自出馬,以祝壽為名,前往趙國一探虛實。到了邯鄲,方才確信在長平一戰中,趙國的青壯年幾乎被白起坑殺殆盡。於是慄腹得出結論:此時此刻正是大舉攻趙的最佳時機,其國內只剩下孤兒寡母,如果燕國乘虛而入,必定得勝。

既然這樣,燕國目前需要做的,就是選取一個最得力的將領,領燕國精銳之師前往攻取趙國,不戰則已,戰必勝。

燕王想到了國內最為得力的干將樂間。樂間是名將樂毅的兒子,樂乘的同宗,因父親的緣故被封為昌國君,是純正的燕國人,其具體生卒年不詳。

在燕王找到他之時,樂間便直接拒絕了燕王要拜自己為將的要求,樂間認為,雖然趙國和秦國連年征戰,使得國力耗損、軍民大傷,但是無可厚非的是,這樣的做法恰恰讓趙國的普通百姓熟悉了軍事,正所謂全民皆兵,指的大概就是此時趙國的情景。因此,樂間擔心,如果此時的燕國軍隊出兵伐趙,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士氣大損,而趙國軍民皆哀,哀兵必勝,未免燕國軍隊會戰敗,樂間遂不接受燕王讓自己出徵的詔令,甚至還一度反對燕王和丞相的決定。只可惜忠言逆耳卻少有人知道其利於行,燕王見有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讓燕國做一回漁翁,怎麼可能放過呢?

燕王最終沒有聽取樂間的意見,既然樂間不肯帶兵出征,燕王只能退而求其次,拜丞相為將。此次出征的燕國軍隊總數達到了60萬,也有人說燕國此次總共有兩路大軍以及戰車兩千乘。主將慄腹親自率領其中的40萬大軍攻擊趙國的鄗城;另外20萬大軍則由副將卿秦率領,主要負責攻擊代城。

不日,燕國大軍便到達了宋子(今河北晉縣南),轉瞬之間就會兵臨邯鄲,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廉頗、樂乘遂和趙王商議,主動出擊、各個擊破,在燕國大軍兵向邯鄲之初,廉頗便向趙王分析了燕國和趙國軍隊之間的局勢,廉頗認為,燕國此次前來攻打趙國的軍隊多達60萬,可謂人多勢眾。而趙國剛剛遭逢大戰,國內損兵折將,能夠用於正面抗擊燕國軍隊的人馬並不是很多。但是趙國剩下的軍隊,只要略加調教,就一定能夠成為一支視死如歸的大軍,無往而不勝。燕國的軍隊則認為趙國必敗,驕傲的兵鋒之下,隱藏的是失敗的誘因。加之落井下石的做法為人所不齒,士氣定然會大受影響。一個是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一個是以逸待勞,如此對比,趙國大可以和燕國一戰,而且只要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燕國軍隊必然會四散奔逃。

此時此刻,趙孝成王雖然對廉頗的戰略並不是很理解,但是他至少有一個長處,那就是現在他對廉頗十分信任,既然廉頗這麼說,那就這麼辦。

於是,趙孝成王緊急派遣廉頗和樂乘,統領25萬大軍,也有人說是13萬大軍,應該有不實之處,首先敵我差距太過懸殊;其次則是趙國全民皆兵,在邯鄲一線就有10萬大軍,此時趙國的兵力總數還是在40萬以上。率領大軍前往中途迎擊燕國大軍。

當然,既然燕國軍隊有兩路人馬,趙國軍隊也分作了兩路人馬,廉頗自領兵20萬,前往鄗城抗擊燕國軍隊的主力大軍;另外5萬大軍則由樂乘率領,在代城堅守不出,以阻擋燕國大軍南下的步伐。

縱觀當時燕國和趙國的形勢,從燕國方面看來,燕國和趙國的關係一向是不錯的,以前趙國還和燕國在軍事上有過合作,將領們都能夠往來幫助禦敵,此次貿然攻擊趙國,燕國軍隊中的許多將士皆不能理解這種做法而心生懈怠;同時燕國丞相慄腹用兵不善,大軍來襲,趙國最懼怕的就是60萬大軍鐵板一塊,如此趙國軍隊既不能正面攻擊,亦不能各個擊破。但是慄腹卻將大軍分兵幾處,希望能夠同時出擊,全面攻取趙國,奈何最終被趙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趙國的領兵大將可是戰國名將之一的廉頗,生平幾乎未嘗一敗,而燕國主將則是慄腹,其指揮才能自然難以企及廉頗。樂間分析得也很有道理,燕國的軍士戰力並不是很強,很多甚至不及趙國的一般平民。如此,燕國軍隊就很可能失敗了。

而從趙國方面看來,廉頗等著名將領都是從趙國和秦國的戰爭中滾爬過來的,邯鄲一戰很好地見證了趙國軍力的強勢和指揮將領的才華,燕國無論是在軍力上還是在將領上,都難以企及;趙國全民皆兵、舉國同哀,自然是哀兵必勝;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當時為了防止秦國軍隊的長驅直入,趙國在邯鄲一線組織了一支生力軍,操練嚴謹,軍力強勁,其尚武的國家風氣很好地被利用起來。如此,註定了趙軍的勝利。

果然,就在燕國大軍進駐鄙城,準備大舉攻擊之時,廉頗便率領大軍迅猛攻擊,此次趙軍同仇敵愾,人人奮勇衝殺,加之廉頗指揮得當,趙軍很快就將燕軍打敗,其主將慄腹也被斬殺。在代地這邊,由副將卿秦率領的20萬大軍,聽說主將已經被趙軍斬殺,頓時軍心大亂。樂乘也當真了得,見此機會,當機立斷地號令全軍:全力攻擊。就像預先已經排練好了似的,燕國軍隊兵敗如山倒,幾乎沒有什麼懸念,其主將卿秦即被俘虜。

燕國兩路大軍的敗亡,對於趙國而言,影響力是巨大的。趙軍在勝利的前提下,充分地擴大了戰果,廉頗更是率領大軍,乘勝追擊敵人500裡,甚至一度圍困燕國的都城薊(今北京西南)。燕王只能割讓5座城池向趙軍求和,趙軍考慮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趙國目前的實力,並不適合攻打燕國的都城,遂同意了燕國的求和行動。

此次戰役,蘊涵了兩個契機。首先,燕國軍隊損失慘重,使得東方六國抗擊強秦的勢力又大打折扣,加速了秦軍統一六國的步伐。

其次則是為趙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趙國自長平大戰之後,地位可謂一落千丈,列國都想在這一過程中分一杯羹,經此一役,趙國軍隊讓其他國家重新認識了趙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由此,其他圖謀不軌的國家也要三思而後行。本來,經歷長平一戰的趙國軍隊,已經視戰爭如夢魘,這次的大勝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他們的自信。此外,透過這次戰役,趙國中一大批優秀將領得以脫穎而出,如李牧、樂乘、龐煖等人,趙國不至於在軍事上出現前後的斷層。綜上可見,趙國的重新振興,並不是沒有希望的。

而且事後,趙王還特別信任廉頗,封其為信平君,擔任趙國的相國。此後六七年時間內,在廉頗的帶領下,趙國多次擊退了各國的進攻,並在公元前245年攻取了魏國的繁陽(今河南內黃西北),趙國的國力得到了一些復甦。趙國也終於從內外交困中走了出來,經受住了趙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楚第一差

再會雲飛揚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明州布衣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驚雪

大紅樓之林家公子如仙似魔

雲海碧藍天

大師兄為何這樣

田園泡

真千金拒絕走劇情

珊瑚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