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章貨幣的發展,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貨幣的發展是以商品交換的發展為依託的。在我國曆史上,夏朝以前應該是沒有貨幣的。那個時候人們的交易處在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階段。從夏朝開始,“以貝為幣”。天然貝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貨幣。到了西周時期仍以貝幣為主,但是除了天然貝,已經開始出現人造的銅貝。春秋時代,稱量貨幣和鑄造貨幣開始成為貨幣的主宰,貝幣雖然還存在,但是使用的地方已經不多。到了戰國,黃金開始進入貨幣行列。之前人們所說的“金”都是銅而並非黃金。戰國時期,黃金作為貨幣在市場上的流通在貨幣史上是非常大的一個進步。它標誌著人們的財富觀念和聚集財富手段的改變,人們不再以實物作為衡量財富的標準,聚集財富的手段也開始從傳統的珠寶玉石、車馬布帛、穀物等向金錢貨幣發展。
此時,雖然貨幣鑄造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由於當時諸侯割據,政治分散,所以貨幣非常不統一,人們在交易過程中還非常不方便。後來,雖然各國政府相繼掌握了鑄幣權,但國與國之間還是不能統一,而且也沒有一個特定的貨幣換算標準,所以物品在國與國之間的流通還非常不方便。這個時候各國貨幣的形制、單位、重量都非常不同,就形制看有鏟形幣、刀形幣、貝形幣、環形幣等。
鏟形幣又稱布幣,是流通於三晉地區的一種貨幣,因外形似鏟,故稱鏟形幣。它本身就有許多不同的形制,有尖足的、方足的、圓足的等,但基本都還是鏟形。鏟形幣是從古代一種叫“耒”的鏟形農具發展來的。鏟形幣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在有些地區,鏟子是一種原始的貨幣,人們最初是以生產工具鏟子作為以物易物過程中的交換媒介的。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為了交換過程中的方便,鏟子才由實物逐漸變小,而形成流通的貨幣——鏟形幣。《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句話就很好地解釋了鏟形幣被稱為布幣的原因,這可能就與古代有些地方以布作為貨物流透過程中的交換媒介有關。鏟和布都是古代流通的貨幣,後來金屬鑄幣出現後,人們在鑄幣時將這兩種之前流通的貨幣結合了起來,新貨幣的形取於鏟,名取於布。除了鏟形幣有布幣的別稱外,刀幣也有刀布的小名。
鏟形幣主要在戰國七雄的韓、趙、魏範圍內流通。近年來,人們發現了大量鏟形幣和鑄造鏟形幣的模具。鏟形幣一般都有銘文,銘文的內容主要以當時的地名為主。目前所發現的鏟形幣中,以“安陽”為銘文的最多。這種貨幣可能是三晉地區所鑄造和主要流通的,但是它的流通範圍非常廣,在三晉之外的很多地方也出土過這種貨幣。
這一時期,同樣流通非常廣泛的還有刀形幣。刀形幣是齊國的貨幣,因形狀酷似刀鞘,故稱刀形幣。戰國時期,齊國的商業非常發達,因此它在貨幣鑄造方面比較領先。刀形幣的來源應該也跟鏟形幣差不多,最初這一地區可能是以刀鞘為交換媒介的。對出土的刀形幣進行金相分析之後專家發現,刀形幣不僅外觀酷似刀鞘,而且金屬成分也跟當時的刀鞘成分一致。戰國時,齊國鑄造錢幣的地方很多,但是,這些不同鑄造地所鑄造的貨幣卻都有一個統一的銘文——“齊法化”。其中,“法”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標準,而“化”可能就是貨的簡寫。“齊法化”就是齊國的標準貨幣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刀鞘有“合六而成規”的說法,有意思的是齊國的這些刀幣也可以“合六而成規”。戰國時代,刀幣已經非常成熟,由於它適合儲存和流通的特點,刀幣迅速成為那一時期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管子·輕重篇》中有一句話就說出了刀幣在人們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黃金刀幣者,民之通貨也”。
刀幣雖然是齊國的標準貨幣,但是它的影響範圍卻不僅限於齊國。據出土文物推測,位於齊國西北部的燕國也通行刀幣,只是燕國的刀幣是以“明刀”作為銘文的,而且造型也沒有齊國的刀幣那麼精緻。
貝形幣是楚國的流通貨幣,因為外形酷似貝殼而得名。我們前面說過,貝幣的歷史非常久遠,從夏朝開始就有了貝幣,但這時的貝幣跟最初時候已經有了很大不同,這時的貝幣採用的不再是天然貝,而是把銅鑄造成了貝殼的形狀。貝形幣被稱為“蟻鼻錢”或者“鬼臉錢”,它的頂端有兩個大小不等的穿孔,背部微微凸起,腹部呈橢圓形。楚國的這種貝幣也像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貨幣一樣,刻有銘文,這在之前的貝幣上是沒有的。在所有銘文中,“貝”字是最常見的。
除了貝幣以外,楚國還流行另外一種貨幣——版金。版金是由一些打有方形或者圓形印記的小塊連在一起的。最大的版金有54個小方塊。這種貨幣使用的時候是根據需要支付的數額從大塊上切下合適的若干小塊,用天平稱量後支付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貨幣之外,還有一種貨幣在戰國貨幣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就是圓錢。圓錢就是環形幣,是方孔錢的前身,它主要流通於秦國一帶以及東、西周地區。這種貨幣的形狀可能來源於古人的所佩戴玉環或者玉璧。東、西周地區的圓錢鑄造非常精美,並鑄有“東周”、“西周”的字樣。秦國的圓錢也鑄有銘文,但是銘文主要是“重一兩”、“十二銖”、“十三銖”等。方孔錢是秦朝晚一些時候的流通貨幣。方孔錢也有一些跟圓錢很相似的銘文,常見的就是“半兩”、“兩甾”等。據推測,方孔錢可能是由各地官府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所造的,它是秦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流通最廣的貨幣。因為秦國對外的擴張,秦勢力所及的範圍內的地區都受到方孔錢的影響。
貨幣的歷史和商業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商業發展的水平決定了貨幣發展的水平,而同時貨幣的發展又能促進商業的發展。戰國時期,各國在貨幣鑄造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這當然與當時商業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