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章合縱大業,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文說道,為牽制強秦的快速挺進,蘇秦使計激怒同窗張儀入秦。張儀入秦後,蘇秦馬不停蹄,火速前赴韓國遊說韓宣王。
韓國是小國,夾在秦國、楚國、鄭國和魏國等大國之間,之所以沒有滅亡,是因為它在軍事上佔有優勢。韓國地理面積狹小,土壤不肥沃,人口不多,但幾乎全民皆兵,並且善於打造兵器。
天下的弓箭,幾乎都是韓國製造的。韓國製造的強弓硬弩,射程在六百步以外。六百步以內,韓軍飛箭所向可以穿透敵軍的鎧甲,射穿胸膛,因為韓軍用腳踏連弩的方式射箭。
看過張藝謀拍攝的《英雄》的人一定記得,秦軍攻打趙國時,先進行箭攻。秦軍飛箭,密密麻麻就像五月的蝗災,更重要的是能夠穿雲裂石,殺傷力很強。
韓軍強弓硬弩的威力,就如電影中秦軍的威力一樣。唐人李嶠作了一首名叫《弩》的五律詩,敘述蘇秦利用韓軍弓弩優勢遊說韓國一事:
挺質本軒皇,申威振遠方。
機張驚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鳥行應盡,清猿坐見傷。
蘇秦六百步,持此說韓王。
在戰國時代,韓國是中原地區的兵工廠,製造的強弓硬弩很出名,鍛造的劍也以其鋒利著稱。《史記》記載,韓軍的劍“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這話的意思是,韓軍的劍很鋒利,在陸地隨便腰斬牛馬,在水上輕易劈殺天鵝、大雁。如果上陣臨敵,砍削敵人的鎧甲、鐵衣如削泥,大至盾牌、臂套,小到系在盾牌上的鐵絲,沒有韓國的劍砍不斷的。總之一句話,韓國的劍削鐵如泥,天下第一鋒利。
韓國的強弓硬弩天下第一,寶劍鋒利天下第一,兵士又勇猛異常,蘇秦為韓宣王甘心侍奉秦國感到痛心。
秦國十分貪心,如果韓國侍奉秦國,秦國一定會強行索取宜陽和成皋。而如果韓國割讓土地,秦國一定不會就此罷休。
年復一年,韓國的土地越來越少,秦國的貪慾卻越來越大。如果韓國受不住秦國的壓榨,突然不再割土地給秦國,韓國就會丟掉以前割地討好的功效,遭受禍患。
蘇秦分析有理,韓宣王聽得胸中憤怒。
土地是有限的,貪慾是無窮的,以有限的土地侍奉無窮的貪慾,這叫拿錢購買怨恨,糾結災禍。俗語言,“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蘇秦勸韓宣王仔細思考未來。蘇秦如此分析,韓宣王對自己曾經做出的決定很是後悔。
韓宣王雖然沒有謀略,但是十分勇猛。被蘇秦點化後的他臉色大變,捋起袖子,右手按劍,仰天長嘆,他立誓決不侍奉秦國,同時,表示願意參與合縱,將國家託付給蘇秦。
離開韓國後,蘇秦來到被秦國打得一片狼藉的魏國。在秦軍的武力威脅下,魏國不僅自稱為秦國的屬臣,還為秦國建造離宮,接受秦國的分封,採用秦國的冠服式樣,春秋兩季按時納貢助祭。連周天子都沒有享受過魏國的如此侍奉,可見秦國多麼強橫。
魏國確實不堪秦國一擊,蘇秦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而是舉一些以少勝多、以仁德戰勝暴力的例子給魏襄王聽。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只用3000疲憊的兵將就活捉狂妄自大的吳王夫差;周武王也只有3000兵士和300輛破車,就能夠在牧野制服暴君商紂。蘇秦的意思是,戰爭的勝敗不僅在於實力,更在於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威力。
他引用《周書》裡的一句話,草木剛剛生長出嫩芽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剪除,待嫩芽長成粗壯的枝幹,必須用斧頭才能砍掉。蘇秦勸魏國及早考慮未來,而不是聽信連橫家的誘騙,走一步算一步,因為主張連橫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利益。
一番思量後,魏襄王答應參與合縱。
縱觀魏國的歷史,失去商鞅後,魏國就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魏國國君在強秦的武力威脅和自身的國家利益之間搖擺,秦國逼迫緊急時參與連橫,秦國鬆懈時加入合縱,朝三暮四。
從魏國出發,蘇秦一路東行來到東方大國齊國。齊國與秦國相距很遠,中間又隔著好幾個國家,還沒有受到秦國的實際傷害或者威脅。而且,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遭遇的戰火少,齊國百姓致力於生產,因而物產豐富,家給人足。
在齊國國都臨淄,人口眾多,百姓舉袖成雲,揮汗成雨。齊國參與過好幾場戰役,但沒有一次因為戰爭而徵調全國兵力,例如泰山以南和清河一帶的百姓就沒聽說過參軍一事。
儘管實力雄厚,地理環境優越,齊國同樣侍奉秦國,蘇秦為它感到羞恥。
拿韓、魏與齊國對比,韓、魏侍奉秦國,因為與秦國接壤。如果韓、魏不聽話,秦國大軍發動,即使韓、魏勝利了,也已經被戰爭損傷,無力抗擊其他國家的趁火打劫。如果秦國贏了,韓、魏就會陷入亡國的危險,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極大,只因為秦國強大。
與韓、魏相比,齊國佔據了很大的優勢。首先,齊國與秦國相距很遠,中間隔著幾個國家,秦國不敢貿然攻打;其次,即使秦國攻打齊國,秦國未必就贏,因為齊國實力不弱,且是以逸待勞;最後,就算秦國打贏了,也不一定能夠佔領齊國的土地,因為隔著其他國家控制齊國不方便。
蘇秦認為,齊國之所以侍奉秦國,不是受到秦國威脅,也不是齊國無能,而是訊息閉塞,戰略方法不當。聽到戰略有失,齊宣王認同蘇秦的觀點,說他偏居東方,孤陋寡聞,不明時局,願意舉國聽從蘇秦的號令。
說服齊國後,蘇秦的下一個目標是楚國,此時的楚國國君是楚威王。
楚國是一個很古怪的國家,如果遇上賢明的國君,楚國就很強大,甚至能夠抗衡秦國;如果國君無能,楚國就是一隻紙老虎,虛有其表,外強中乾。那時流傳一句話,欲稱霸天下,非秦必楚。意思是,儘管諸侯國很多,能夠稱霸天下的只有兩個國家,如果不是秦國,必然是楚國。楚國是有實力的大國,關鍵在於國君能否發動國家的戰鬥力,激發軍隊的鬥志。
面對這麼一個潛力強大的國家,蘇秦先指出楚國地大物博,軍事力量雄厚,除了秦國,其他國家唯楚國馬首是瞻。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天下不能同時容下秦國和楚國。如果秦國勢力增強,楚國必然會被削弱;反之,如果楚國勢力增強,秦國必然會被削弱。
楚國與秦國的力量對比很微妙,蘇秦建議楚威王留心,謀事於未萌,在禍害還沒發生之前就早做決斷。不能威脅,蘇秦就以利益誘惑。他保證如果楚威王聽從他的建議,其他諸侯國都會按時向楚國納貢,舉國聽從楚國的指教。蘇秦以利益誘惑,楚威王卻心不動半分,因為他真正關心的是秦國對楚國的威脅。
秦國有吞併天下的野心,這是盡人皆知的。奪取巴、蜀後,秦國已經深深威脅到楚國的安危。韓、魏等小國經常遭受秦國欺負,最後成為秦國的依附,楚國不能和他們商議大事,因為他們可能洩露給秦國。一旦計劃敗露,大事幹不成不說,還要深受其害。
日思夜想,楚威王就想找一個幫手為他出謀劃策,共同抗衡秦國。朝臣大多主張連橫不可信賴,為了國家利益,楚威王終日苦思,食不甘味,坐不安席。
遊說大半個中國,直到楚國,蘇秦才遇見真心合縱的國家,既可喜,也可悲。說可喜,因為人生有一個事業上的知己;說可悲,因為沒有幾個合縱的國家真正有誠心。
合縱大業是蘇秦的主要成就,離開家鄉後,他先到趙國,結果被趙國拒絕。北方的燕國是蘇秦合縱事業的起步點。緊接著,蘇秦南下,先後經過趙國、魏國、韓國。又從韓國向東,進入齊國,最後南下入楚。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一番奔波,蘇秦終於佩戴上六國相印,當上合縱國的“盟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