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自保全身的張儀,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而死,汨羅江的江水並不因此而變得清澈,楚國也沒有被他的獻身精神驚醒,戰國的乾坤也沒被他的生命扭轉,一切依舊。
從政治角度來看,屈原死於戰國諸國間的權力爭鬥,尤其是楚、秦之間的權力爭鬥,他被權力的車輪碾壓致死。
政治鬥爭毫無感情可言,屈原感情充沛最適合寫文章,不適合參與政治鬥爭。如果想參加政治鬥爭,就應該像張儀一樣。
離開楚國後,張儀沒有向秦惠王報告說服楚國的大好訊息而是徑直北上前往韓國。當時蘇秦遊說韓王時,說韓國是軍事大國,是戰國的兵工廠,製造的強弓硬弩和佩劍天下第一。
此次張儀前來,卻避開韓國的長處,先說韓國地理面積狹窄,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富。韓國是小國,即使土壤肥沃,物產也沒有秦、楚、齊、趙等大國豐富。張儀拿韓國的短處與別國的長處比,韓王已被帶入他的思路,自然被張儀牽著鼻子轉。
蘇秦遊說以利益誘惑,而張儀卻以武力威脅。張儀恐嚇韓王說秦國有百萬軍隊,人人都像孟賁和烏獲一樣力大無窮。孟賁是衛國人,烏獲是秦國人,兩人都以天生神力出名。
張儀說,“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史記·張儀列傳》)。意思是秦軍十分勇敢,不屑穿戴盔甲,而是赤身露足地撲向敵人。秦軍不僅赤身露足,還是左手提著敵人的頭顱,右手將沒被殺死的俘虜夾在胳肢窩下。
說完韓國的短處和秦國的長處後,張儀就以武力威脅韓王。如果韓國不向秦國臣服,秦國大軍一鼓作氣可以攻取成皋和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
從地理位置看,成皋和滎陽在韓國的中間。如果秦軍攻佔這兩個地方,韓國就會被生切為兩段。韓國原本就是小國,如果被切為兩部分,彼此不能互相救援,軍隊實力更加不足。
張儀威脅其他國家時總愛說秦國將出軍佔領城池,而他選擇的城池很關鍵,都處在中部,如果秦軍佔領,被侵犯的國家就被切為兩段。張儀利用這一招威脅楚國,也用這一招威脅韓國,只為一個目的:分化敵人,逐個擊破。
遊說魏國時,張儀讓魏國依附秦國,轉嫁災禍。現在遊說韓國,張儀也用了這一招。他告訴韓王,秦國最想削弱楚國,而韓國最方便削弱楚國。如果韓國幫助秦國削弱楚國,秦國一定會感激並好好對待韓國。
韓王生活在封閉的自我世界裡,不會將心比心。如果每一位國君都像韓王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依附秦國轉嫁災禍,災禍最終還是會轉到他們的身上。
魏王、楚王、韓王等國君並沒有從長遠利益出發,只圖一時安身,災禍已經離他們不遠了。
接連說服楚、韓後,大半個中國已在秦國的控制範圍之內。說服韓王后,張儀回到秦國向秦惠王報告這個好訊息。
張儀立下奇功,秦惠王萬分高興,封賞了他五個都邑。趙國曾經為大造聲勢封蘇秦為武安君。為了報復合縱國,秦惠王封張儀為武信君。武安君與武信君,只有一字之差。秦惠王的意思很明顯,蘇秦能夠遊說諸侯國合縱,張儀也能遊說諸侯國連橫。
為完成連橫大業,接受封賞後,張儀就馬不停蹄地前往齊國。
齊國國家實力強大,地理位置優越,很少受到趙、秦、楚這三個強大國家的威脅。在蘇秦破壞齊國國家安全的事暴露後,齊國突然感到燕、韓、魏等小國很危險,應該及早滅除。齊國想滅除弱小的國家,正需要與強大的國家連橫。因此張儀出使齊國,正好趕上了這樣難得的時機。
齊國與魯國發生過三次大戰役,三次戰役都是齊國失敗。魯國雖然是戰勝國,卻最終亡國;齊國是戰敗國,最終卻發展壯大。
於是張儀以此事大做文章。他的意思是,儘管魯國戰勝了齊國,但魯國花費了亡國的代價,很不明智。魯國是小國,不能支撐長久的戰爭。小國與大國打仗,即使小國能勝,它的國民必定不能承受戰爭之重。戰爭的負擔過重,小國承擔不起,最終只有滅亡的命運。
按此邏輯推理,張儀又說,趙國不是小國,它與秦國打了五次大戰役,三勝兩敗,總體而言佔上風。然而,五次戰役打下來,趙國陣亡了幾十萬青壯年,經濟損失很大。以幾十萬人命和無數的經濟損失為代價,趙國也只是保住了國都邯鄲城,是得不償失之舉。
聽了兩個例子,齊王明白了。如果齊、秦開戰,就算齊國每次都戰勝秦國,齊國的代價將是亡國,因為齊國國力不如秦國。再說,齊國不一定能夠戰勝秦國。如果齊國在戰場上失利,亡國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秦國必然乘勝追擊,其他國家肯定會趁火打劫。
張儀提醒齊王,魏、楚、韓三國已經先後臣服秦國參與連橫。如果齊國不吃敬酒,秦國會敬上罰酒。到那個時候,幾個國家合擊齊國,齊國一定不是對手。
張儀很容易就說服了楚、韓、齊,但是,還剩下一個厲害的國家,即合縱國的核心——趙國。
趙國國力雖不強,卻有龐大的軍隊,所以難以對付。秦國與它打了五次大戰,卻只贏了兩次,足以說明趙國軍事力量的強大。趙國是合縱國的軸心,曾經只憑一紙合縱的盟約,就使秦國15年不敢打函谷關以東的主意。
張儀告訴趙王,秦國有15年不敢出軍函谷關以東,這不能代表什麼,因為秦國能屈能伸。秦國躲了15年,對趙國的痛恨也就有15年之多。不出軍函谷關,秦國就出軍南方,先攻克巴、蜀,接著吞併漢中,轄制東周、西周。周朝雖已衰落,卻有九隻大鼎,而這幾隻笨重的大鼎代表九州,象徵國家權力。張儀如此說,目的是告訴趙王,秦國連周朝都不放在眼裡,更不會將趙國放在眼裡。
趙國依仗蘇秦合縱威脅秦國,張儀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張儀說,蘇秦“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最終遭到報應,被齊國五馬分屍。蘇秦死後,諸侯國醒悟過來,紛紛臣服秦國,參與連橫的國家已經有魏、楚、韓、齊等國。
既然合縱國已經瓦解,形單影隻的趙國已經勢單力薄。如果趙國與秦國抗衡,結果可想而知。
連橫已經成為大趨勢,趙國只好順勢而下。
將趙國成功拉到連橫大營後,張儀前往合縱的發源地燕國。
燕國偏居北方,又是小國,夾在強大的趙國和齊國之間,生存十分艱難。趙、燕交好時,趙襄王將自己的姐姐嫁給燕代王為妻,兩國確立了姻親關係。
大國公主下嫁,燕代王很高興。燕、趙成了姻親國家,就像楚國與秦國一樣,趙襄王邀請燕代王在句注(今山西代縣西北,即雁門山)相會。
會晤前,趙襄王命工匠做了一個很精緻的小金斗,內裝有一個機栝,能夠置人於死地。
趙襄王事先安排好一切,燕代王就這樣命喪黃泉。趙襄王無義,他姐姐卻很有情,得知丈夫死訊後,她磨利頭上的笄子,自殺殉夫。
丈夫死於非命,妻子自殺殉情,當地人對此十分感懷,於是將一座山命名為摩笄,以紀念這位忠貞不渝的女子。
剛見到燕昭王,張儀就將這件事提起,目的就是為了挑撥燕、趙的關係。燕國與齊國已經勢如水火,如果再與趙國鬧僵,燕國必然會因國家力量弱小而尋求大國的保護。
此次遊說燕國,張儀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建立連橫大業,而是進一步破壞諸侯國的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互生罅隙,心懷仇怨,秦國就能坐收漁利。
不管燕國朝臣百姓的辱罵,燕昭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侍奉秦國,割恆山腳下的五座城池作為見面禮。
這些年來,張儀先遊說魏國,接著南下游說楚國,說服楚國後北上吃定韓國,這是第一階段的勝利成果。在第二階段,張儀先說服最東邊的齊國,接著向西說服趙國,最後北上說服燕國。
在地圖上劃出張儀的遊說軌跡,會發現張儀走了很多路,但他並沒有走冤枉路,因為他在挑選主要的或者容易說服的國家。
張儀憑藉秦國的強大,挑選國家開展遊說工作,剩下的那些不聽教化的國家,就直接可以用軍隊對付。而蘇秦的後盾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無力以軍事對付不聽遊說的國家,因此必須每個國家都遊說到,否則不能建立合縱聯盟。
背上燕國的五座城池,張儀回到秦國。一路上,張儀滿面春風,欣然自得。但是還未到達秦國時,張儀就得到噩耗——秦惠王死了。
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是一個大力士,他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人,並不喜歡張儀這種只會說話的人。
主人換了,張儀的天空變了,變得烏雲密佈。想到秦孝公死後,商鞅就被五馬分屍,蘇秦也死在新、舊主人交替之際,張儀不禁為自己的未來憂慮。
不招人妒是庸才,張儀滿腹才華,而且還得罪了朝中的不少人。起步之初,張儀做過對陳軫和公孫衍不利的事。如今張儀的靠山倒了,被他整治過的人們卻開始萬眾一心,接二連三地在秦武王身前中傷張儀。
秦武王愛“力”成痴,整天只想如何增強自己的力量,倒沒將朝臣中傷張儀的事放在心上。緊接著,連橫諸國利用秦武王和張儀感情上的裂痕,紛紛叛變,恢復合縱。更令張儀不知所措的是齊國竟然落井下石,公然派遣使者入秦辱罵張儀。
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無所不為,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如今成了眾矢之的。所以張儀不得不尋思脫身之計。他告訴秦武王,齊國十分痛恨他,他到哪個國家,齊國就會攻打哪個國家。一旦諸侯國混戰,秦國就能坐收漁利。秦武王喜愛周朝的九隻大鼎,張儀投其所好,出了一條能使秦武王“問”鼎的建議。
計劃是這樣的:張儀前往魏國,齊國一定會攻打魏國。待魏、齊大戰,兩國無暇他顧時,秦國可趁機出軍攻打韓國,穿過函谷關,徑直向周朝國都挺進。
周朝無力抵抗必然獻出九隻大鼎,天下就是秦國的了。這步棋,名叫“出三川,臨二週,挾天子以令諸侯”。張儀曾向秦惠王提過,但被司馬錯攻打西南的計劃給代替了。
與秦惠王不同,秦武王很愛大鼎。懷著嚮往周朝國都已久的心願,秦武王準備了30輛豪華大馬車,大張旗鼓地送張儀入魏。
張儀剛剛進入魏國,魏國的城門還沒來得及關,齊國大軍就開到城牆下。齊宣王下決心殺張儀,所以調動了大量軍隊。
齊國果然中計,張儀告訴魏哀王,不用擔心,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能擋千軍萬馬。想退齊兵,必須見到齊王。此時齊軍正要攻打魏國,魏國的使臣已經發揮不了作用了。放眼天下,與齊國交好的國家是楚國,所以楚國的使臣最能發揮作用。雖然如此,張儀不敢輕易入楚,楚國人比齊國人更恨張儀,因為楚懷王是被張儀間接害死的,屈原也是,叫楚國人如何不恨張儀?
於是,張儀派門客馮喜入楚,再透過楚國使者拜見齊王。
馮喜見到齊王后,反問齊王道:“大王既然憎恨張儀,應該讓張儀的生存沒有依託才對,怎麼反而幫助張儀增進依託呢?”
齊宣王聽後愣了半天,不明白對方究竟想說什麼。張儀躲到哪裡,齊宣王就打到哪裡,怎麼叫幫助張儀增進依託?
馮喜將張儀與秦武王的密謀告訴齊王,齊王翻然醒悟,火速撤軍。張儀這一計,既逃開了秦國朝臣的讒言中傷,又杜絕諸侯國找他的麻煩,真是高明。
想當初,如果蘇秦不被報復齊國的感情衝昏頭腦,而是尋思保全自身的策略,他也一定不會被五馬分屍。
在魏國待了一年多,張儀壽終正寢。
秦武王心向九鼎,一心渴望將其佔有。
這九隻鼎據說是大禹打造的,打造材料來自九州交納的貢品,因而象徵九州。誰擁有這九隻大鼎,就表示他擁有九州的統治權。
凡是有野心的國君,都希望擁有這九隻大鼎,因為它是權力的象徵。當年,楚莊王自詡天下第一,貿然領著軍隊前往周朝國都,“問”九隻大鼎的輕重。當時儘管周朝已衰微,但周朝的臣子仍斥責楚莊王,說鼎是國家重器,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一介臣子,並沒有問鼎的資格。楚莊王大怒,說楚國兵器森然,即使只從兵器上敲掉一小塊也能熔鑄幾隻一模一樣的大鼎。
那時沒有傳國玉璽,九隻大鼎就相當於傳國玉璽,是國家終極權力的象徵,根本不容許隨意熔鑄。楚成王之意不在熔鑄大鼎,而在表明楚國的勢力很強大。
為了能夠獲得九鼎,秦武王先進行人事改革,將丞相一分為二,由樗裡疾和甘茂擔任。經過兩年的人才培養,秦武王身邊召集了一批力大無窮的人物,例如任鄙、烏獲和孟說。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調動大軍,準備攻取韓國的宜陽。從秦國的軍事實力來看,開進周朝首都綽綽有餘,最大的麻煩反而是宜陽城。
宜陽是韓國阻擋秦國東進的關鍵屏障,如果宜陽被攻陷,韓國就有亡國的危險,因而韓國十分重視宜陽城。
負責攻取宜陽的主將是甘茂和向壽,甘茂是主要負責人。對甘茂而言,宜陽城池堅固只是第二難題,真正的難題是如何獲得秦武王的信任。因為,在秦國內部,以樗裡疾和公孫郝為首的一派一直反對攻取宜陽,理由很簡單:宜陽城牆高河深,駐守的兵將更多,強攻不合算。
甘茂和樗裡疾都是丞相,身份不相上下。如果攻城一事稍有差池,在秦武王身邊的樗裡疾肯定會趁機進讒,甘茂的日子必然不好過。
那時,甘茂領軍在外,駐紮在息壤。遊說秦武王,獲取最高信任的任務就落在向壽身上。向壽對秦武王說,宜陽城很難拿下,還是不攻取為上。
秦武王聽後,火速前往息壤向甘茂問明緣由。甘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秦武王講了一個故事。
魯國有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他殺了人。外人將曾參殺人的事告訴曾參的母親,起初曾參的母親不相信,仍舊安安心心地織布。第二波人來告知,曾參的母親仍舊不相信。但是,當第三波人說同樣的話時,曾參的老母親立刻扔下機杼,拔腿就跑。
透過“曾參殺人”這個小故事,甘茂想表明的意思是宜陽城非常堅固,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攻下。如果時間拖得久了,或者秦軍一旦出現失利的情況,一定會有人在背後,進讒中傷他。
既然甘茂的品德沒有曾參高尚,秦武王對甘茂的信任也比不上曾參的母親對曾參的信任。到那時,進讒中傷的人不會只有三波。如果秦武王不能抵擋讒言,而是像曾參的母親拋棄曾參一樣拋棄甘茂,甘茂必然深受其害。
說完小故事,甘茂又舉樂羊攻取中山國的事實為例。當年,樂羊領軍攻打中山國,足足打了三年才勝利。大軍回國後,魏文侯交給樂羊一大批告發他的信。樂羊深受感動,跪倒拜謝,說攻取中山國不是他的功勞而是魏文侯對他的信任。
秦武王終於明白甘茂話裡的意思,不是宜陽城不能攻也不是秦軍不夠勇敢,而是甘茂對他的信任不放心。於是秦武王保證,無論攻取宜陽的戰事如何,他一定不會聽信樗裡疾和公孫郝等人的讒言。甘茂與秦武王訂立這個盟約,被稱為息壤之盟。
為配合大軍進軍宜陽,大臣馮章建議先歸還漢中給楚國。馮章認為,如果不拉攏楚國,楚國一定會趁秦國主力攻取宜陽時侵犯秦國。楚王貪愛利益,如果送漢中給楚國,楚國就不會干預。秦武王同意,派馮章出使楚國。
來到楚國,馮章發現此時齊國也在拉攏楚國。宜陽城要打仗,秦國為了宜陽拉攏楚國,齊國也是為了宜陽拉攏楚國。楚王看此情形後,既沒有站向齊國一邊也沒有站在秦國一邊,而是派大將景翠以救助韓國的旗號領軍北上。
宜陽之戰打了五個多月,秦、韓傷亡都大,但是依然沒分出勝敗。轉眼就到了冬天,天寒地凍,秦軍屯兵城下十分悽慘。
這時,果如甘茂所料,樗裡疾和公孫郝等人都向秦武王進讒中傷甘茂。打了大半年,只有傷亡數字,沒有勝利果實,秦武王就想撤軍。但是,甘茂提醒秦武王,不能忘記君臣之間的息壤之盟。想起息壤之盟,秦武王翻然醒悟,再次徵召軍隊,收集糧草,打造軍械,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內部的敵人解決了,外部的敵人還在虎視眈眈,例如楚將景翠,秦武王對此很擔心。
甘茂告訴秦武王,楚國出軍名義上是救助韓國,實際是為了趁火打劫。楚軍絕對不會與韓軍聯合,秦武王可以高枕無憂。
次年春天臨近,秦軍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攻擊。但是,宜陽城十分堅固,城牆是被加厚加固過,護城河又很深。秦兵打得精疲力竭,儘管軍鼓擂了幾通,還是沒人衝鋒,全部躺在地下喘氣。
宜陽之戰對甘茂關係重大。為了未來,甘茂搬出個人家產,全部分發給出死力的兵將。動員工作結束後,甘茂下令秦軍再一次向宜陽進攻。
宜陽城終於被攻破,秦軍大舉搶進,與韓兵展開巷戰。一戰告罄,僅是在巷戰中韓軍就被斬首6萬。守衛宜陽城的韓軍共有十幾萬,也不知有多少人存活,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