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斬蛇起義”,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月朗星稀,
溪水淙淙流淌,
蟋蟀唧唧鳴唱。
醉醺醺的劉邦倚在一塊石頭上,不時打著酒嗝。他有心對著這一片良辰美景賦詩一首,怎奈肚子裡墨水不多,心裡又有幾分煩躁不安,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一句。又想起家裡嬌妻幼子,還有那賣酒的王氏、武氏和情婦曹氏,劉邦心裡一聲長嘆:我怎麼就混到這步田地了呢?
讓我們來好好解說一下。
婚後的泗水亭長劉邦終於享受到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溫暖。然而,官場上有句話:當差不自在,自在不當差。領國家的俸祿,也不可能總吃閒飯。這一天,任務來了:奉朝廷旨意,沛縣解送咸陽給秦始皇修驪山陵的刑徒湊齊了,要求劉邦負責此次押送任務。
當時,押送刑徒的任務已經不好乾了。自統一中原之後,秦始皇造長城、修驪山陵、建阿房宮,大興土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先進的工程器械,甚至連鐵都沒有被廣泛應用,幹活全靠人拉肩扛。
長城,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
驪山陵,方圓一百多里,從秦始皇十三歲即位開始修,一直修到他兒子胡亥登基,最後還是因為戰亂草草收尾,僅僅是其陪葬坑中的兵馬俑就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阿房宮,從公元前212年開始修一直到秦朝滅亡都沒修完,要是修完了,又得是一個奇蹟。
這三個大工程,哪個不是用人命堆出來的?三國的楊泉在其著作《物理論》中稱:“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秦代有一首叫做《長城謠》的民歌: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意思就是說,生了女孩要好好餵養,生了男孩千萬別養,養也是白養。沒看長城底下那些壯丁屍骸相連嗎?
修驪山陵、阿房宮雖然死亡率不會像修長城這樣高,但是苦役累死、病死、被打死的情況也是經常發生的。故土難離,妻兒難捨,生死難料,老百姓對被抓壯丁是非常恐懼的,在被押送的路上常常逃亡。壯丁逃了,押送的人就得負責,就得捱罵、捱打、受罰。所以說,沛縣縣令此次派劉邦押解壯丁,絕沒安什麼好心,很可能就是因為呂雉的關係。
所以,劉邦押著刑徒們啟程之後,一路上刑徒們逮住機會就開溜,沒走出多遠,人跑得差不多了。劉邦暗自琢磨:看這陣勢,等到了咸陽,就剩我一個人了,安能得好?看來我這個亭長當到了頭,也得逃命了。
逃,也得會逃。像之前逃走的那些苦役,單打獨鬥,一個人沒法生存,十有八九還得被抓住。要跑就得多帶幾個人,拉起一支隊伍,找個地形有利的山頭做山賊。
於是,劉邦眼珠一轉,計上心來。
這一天晚上,在大澤西,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豐縣西,劉邦買了酒菜,把剩下的幾十人召集到一起聚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劉邦站起身來講道:“各位壯士,這一路上不少人都跑了,也就你們夠義氣,沒撇下我一個人。人已經跑了不少,就算帶著你們到了咸陽,咱們也都沒好日子過。既然如此,咱們乾脆就在這告別吧,你們都趕緊跑,我也得逃命去了。”劉邦一發話,大家紛紛逃命,只剩下十多個人願意追隨劉邦。劉邦對這十幾個人熱情籠絡,添了酒菜繼續喝,酒足飯飽之後連夜趕路,尋找安身之所。
此刻,因為對道路不熟,劉邦派出一個人探路,自己則倚著石頭,一邊醒酒一邊等訊息。
正在此時,探路的人慌慌張張跑了回來報告說:“前邊行不得了。我去探路,看見有一條蟒蛇橫在路上,這麼老粗,好幾丈長,要不是我發現得早,就被它一口吞了。咱們換條道走吧!”
聽探路的人一番描述,眾人心裡也怯了,都勸劉邦調頭另找道路。
有道是酒壯慫人膽。劉邦的膽子說小不小,可也沒多大。要在平時,聽說前邊有巨蟒攔路,劉邦早就避得遠遠的。可此時藉著酒勁,劉邦膽子大了許多:“沒出息!堂堂男子漢,還能被一條蛇擋住?看我的!”
說完,劉邦“鏘”的一聲拔出佩劍,邁著歪歪斜斜的步伐衝了出去。沒走多遠,果然有一條大蟒橫在路上,大概是剛吃飽,正在消化。劉邦沒給蟒蛇任何的機會,一時間也顧不上找蛇頭,舉起寶劍向蛇身用力一砍,巨蟒當即被砍為兩截。
這本來是一件小事。但是劉邦將此引為自己的得意之作,後來,有人據此編出一段神話故事:
據說,劉邦斬蛇之後繼續往前趕了幾里路,實在不勝酒力,躺在地上睡著了。跟著劉邦的十幾個人不見劉邦回來,就一起去尋。尋到劉邦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太坐在那嗚嗚哭。有人就問:“你在這哭什麼呢?”老太太一邊哭一邊說:“有人把我兒子殺了,我能不哭嗎?”有好打聽的問:“怎麼回事,你跟我們說說?”老太太回答:“我兒子不是一般人,是白帝的兒子。他今天變成一條蛇擋在路上,結果被赤帝的兒子給殺了!”眾人認為老太太在胡說八道,正要拆穿,老太太突然在眾人眼皮子底下不見了。後來眾人找到劉邦,把這事說了。劉邦從此成了赤帝的兒子,跟隨的人也稱劉邦是大神之子,日益敬畏。
白帝是中國上古五帝之一,東夷人的首領,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有說法稱白帝就是少昊。總之是神。赤帝則為炎帝,中國上古五帝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神。
《史記·封禪書》記載:“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是時丞相張蒼好律歷,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與德相應。如公孫臣言,非也。罷之。後三歲,黃龍見成紀。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
種種跡象表明,劉邦斬蛇或為史實,而所謂的“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殺”等一系列神話純屬杜撰之言。史書所載不能不信,也不可盡信。這則傳說的起源,大概是劉邦為了提升人氣、擴大隊伍,與人串通之後造的謠。
後世常有人說“高祖斬蛇起義”,這也不符合事實。此時的劉邦手下不過十幾人,連兵器都不齊,哪裡談得上造反,不過是帶了一夥人落草為寇。
劉邦當了山大王之後,據說秦始皇稱“東南有天子氣”,因此屢屢東巡,要用自己的王霸之氣鎮壓東南天子氣。秦始皇浩浩蕩蕩地出遊,劉邦怕被剿,就帶著隊伍到芒碭山(今天的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打游擊。
那時候地廣人稀,山賊生意不好做,難得開一次張,劉邦等人過得跟野人一般。多虧呂雉時不時能帶點東西來,大家不至於餓死。趁這個機會,劉邦還有閒心造謠。呂雉每回來探親,總能找到行蹤不定的劉邦。劉邦當著大家的面故作驚訝地問:“你怎麼總能找到我呀?”呂雉也跟著演戲:“那有什麼難處?你住的地方天上有云氣。我看著雲氣找你,就找到了。”望著雲氣找人,實屬胡言亂語。這其實根本就是劉邦和呂雉串通好了的。其他人可不知道這夫妻二人裝神弄鬼,以為是真事。許多被嚴刑峻法逼得活不下去的人就有了“實在不行投奔劉季當山賊”的念頭。
一直到這個時候,劉邦眼前仍然是漆黑一片,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反秦?劉邦沒這個膽量。一直當山賊?東躲西藏、提心吊膽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在劉邦帶著隊伍躲進芒碭山做山賊的日子裡,山外的世界變得越發精彩。
秦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反旗,第一個吃了帝國的螃蟹。
有時候,當第一未必是好事。
畢竟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
陳勝、吳廣走投無路率先起義,最終也率先被剿滅。但是,這場起義給山大王劉邦的命運帶來了轉機。
陳勝、吳廣起義後,接連攻城拔寨,在陳縣樹起了王旗。附近郡縣“苦秦久矣”,紛紛殺官造反,響應陳勝。起義勢頭如火如荼。轄區就在張楚政權邊上的沛縣縣令心慌了。
集結戰士抵抗張楚?作為區區一個縣令,別說要兵沒兵,就算募集了一批鄉勇,兵器都湊不齊。盡忠報國?千古艱難唯一死,縣令可沒打算為大秦搭上自己的性命。思來想去,縣令認為還是應該舉沛縣向陳勝投降,先熬過這一關再說。
投降也不是縣令一個人說了算。別看他在沛縣官最大,手下要都不同意投降,他也降不成。因此,縣令把功曹蕭何和管刑事的曹參找來。這兩個人在縣裡都是說得上話、很得人心的。縣令首先發表了一通“為使本縣免於戰亂之苦攜沛縣投降”的高調開場白,然後很民主地徵求蕭何、曹參的意見。
蕭何、曹參早就提心吊膽地琢磨過這件事。好歹他們也都是縣裡有頭有臉的官吏,是百姓眼中的官僚,如果頑抗到底,百姓絕對不會對他們客氣。縣令一直以來沒動靜,兩人早就著急了。今天聽縣令這麼一說,兩人心想:原來你也怕死,也難為你硬挺了這麼多天。
蕭何比較重義氣,他早就知道劉邦跑到山裡當山賊的事,有心趁這個機會把劉邦找回來。於是,蕭何上前拱手施禮,慢條斯理地對縣令說:“大人,沛縣這麼大點地方,不夠人家一口吃的,抵抗肯定是抵抗不了,歸附也肯定得歸附。但是大人,您是朝廷任命的官員,如今要是由您來帶這個頭,帶著沛縣子弟歸附張楚,恐怕大家不能信任您。我建議您把本縣逃亡在外的人找回來,組成一支隊伍,估計人數能有數百人。咱們用這群人作為震懾力量,不怕大家不聽您的。”曹參一向唯蕭何馬首是瞻,立即發言表示贊成蕭何的意見。
縣令想了想,覺得有道理,當即採納。蕭何與劉邦一直有聯絡,聯絡員就是樊噲。樊噲本來是個賣狗肉的,跟劉邦交情莫逆,當了劉邦的妹夫,後來跟著劉邦一起在芒碭山當山賊,時常往返於沛縣和芒碭山。蕭何火速找到樊噲,讓他趕緊請劉邦帶人來接管沛縣。劉邦得到訊息激動得熱淚盈眶,誰想到這種好事居然就落到他頭上了!
劉邦趕緊把手下聚攏起來,直奔沛縣。
再說沛縣這邊,樊噲剛走,沛縣縣令再一尋思:不對!劉邦來了能聽我的嗎?劉邦要是不聽我的,我可是什麼辦法都沒有啊!大秦連六國都滅了,小小張楚能成什麼氣候?朝廷大軍一到,張楚頃刻敗亡,投降張楚不是找死嗎?左思右想之下,還是覺得不能反!
於是縣令便下令城門緊閉,不放劉邦進城,還命人把蕭何、曹參抓起來,準備殺了二人。蕭何、曹參非常機靈,見事情不妙早就溜出城去投奔劉邦了。
劉邦帶著人馬來到沛縣一瞧,城門緊閉,自己這點人想攻城那是不可能了,還是攻心吧。在蕭何的參謀下,劉邦寫好書信,讓弓箭手射上城頭。信中如是寫道:
父老鄉親們,天下人飽受暴秦役使,早就不堪其苦。現在陳勝已經造反了,你們還敢幫縣令守城?你們不知道陳勝的隊伍遇到抵抗不降的都要屠城嗎?你們應該趕緊把縣令殺了,選一個帶頭人響應反秦的諸侯,這樣才能保全性命,否則,陳勝大軍一來,大家全得掉腦袋!
沛縣百姓早就聽說張楚軍喜歡屠城,再加上早聽說劉邦不是一般人,天命所歸,被劉邦鼓動之後立即殺死縣令,迎劉邦入城,要擁立其為沛縣縣令,領導大家幹反秦的事業。劉邦假裝不同意,假模假樣地推辭:“我這個人沒什麼本事,恐怕不能保全你們。你們選一個更好的吧。”有人也覺得劉邦不過是一個泗水亭長出身,恐怕真幹不了大事,認為蕭何、曹參素得人心,應該從他們兩人裡邊選一個。
但是,蕭何、曹參屬於文官,根本不懂得造反這回事,而且二人也考慮到造反有失敗的可能,一旦失敗,領頭的人準得誅九族。於是蕭、曹二人堅決推辭,都說還是劉邦最合適。蕭曹二人大力推薦劉邦,自然就有人為劉邦說話,有人便就著二人的舉薦說劉邦上有云氣、夜裡斬白帝子,還有人說秦始皇幾次東巡就是因為劉邦上應天命的,更有人說卦象說劉邦是最合適人選的……總之是都同意劉邦當這個帶頭人。
劉邦其實心裡也害怕,畢竟是腦袋別在腰帶裡的事,誰心裡都打鼓。可是他已經沒有退路了。私放刑徒逃亡、畏罪潛逃的是他,躲在山裡當山賊擾亂治安的是他,造謠說自己是赤帝子、有云氣的是他,兵臨沛縣鼓動百姓殺死縣令的還是他。樁樁件件都是死罪,還怕加上造反這一條嗎?因此,劉邦假意推辭了一番後接受了,但覺得不能當縣令。眾鄉親也來了個折中,不當縣令就不當縣令吧,稱沛公。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十月,劉邦欣然接受家鄉父老的擁立,稱沛公,祭了黃帝,宰三牲發血誓,正式起義反秦。因為之前劉邦製造謠言說自己是赤帝之子,因此沛縣兵馬打的旗子是紅旗。
此時的沛縣,紅旗飄飄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