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王陵之母棄身立義,歷代王朝更迭,湯加鹽大伯伯,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項羽準備北上之時,得知王陵率軍兵臨陽夏,急忙安排兵力阻擋。
王陵此人是個妙人。他與劉邦也是同鄉,乃沛縣人。雖然同在一縣,但是他和劉邦的身份天差地別。當年劉邦不過是個百姓,勉強算是富農,王陵家卻是沛縣屈指可數的豪強。劉邦還沒做亭長的時候,總是跟在王陵身後,如同跟班,像對親哥哥似的伺候王陵。王陵的性格跟劉邦截然不同,劉邦是個市井之徒,王陵卻是個讀書人,而且脾氣倔,心直口快。雖然劉邦總是討好王陵,但是王陵根本看不上劉邦。後來,劉邦跟風起義,“買賣”越做越大,成了一路諸侯,一直打到了咸陽。差不多跟劉邦起義同時,王陵也起義了,收羅了數千人馬。當時很多人都去投奔劉邦,王陵卻根本不想跟著劉邦,自己帶著幾千人馬佔據了南陽(今河南南陽),自成一派。
天下豪傑反秦之時,隨便糾集人馬也算一路義軍。可是現在秦朝沒了,天下是各路諸侯的天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王陵想再佔著南陽過自己的日子已經不現實,正巧這時劉邦從漢中殺了出來,大有奪取天下之意。王陵想:投奔誰不是投呢?好歹跟劉邦有交情,還能照顧自己。於是,他帶著自己的人馬歸順了劉邦。
劉邦對王陵自然是看重的,於是欣然接納。這時候他正在關中忙著滅章邯,脫不開身,就讓王陵直接去沛縣接自己的家眷。出來這麼長時間了,父親、妻子和孩子還在項羽眼皮子底下,現在劉邦沒公開打項羽,倒也罷了,以後要是打起來,難保項羽不拿劉家人要挾他,所以必須接出來。
要接劉邦家眷哪那麼容易?王陵剛有動作,項羽就得到訊息,直接派兵把王陵攔住。
秦漢時代,哪個郡縣有豪強,可以說全國都知名。項羽自然是對王陵的大名早有耳聞,而他生平最佩服那些豪強,也最愛與之結交。聽說王陵降了漢,項羽就想著怎麼才能策反王陵,讓他跟著自己打天下。想來想去,項羽想起王陵的老孃還在沛縣,眼前一亮,趕緊命人把王老太太接到軍中,並且派人給王陵傳話:“你的母親現在在我的手裡。如果你能背漢降楚,可保你的母親安然無恙;如果你一意孤行,那麼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王陵是個大孝子,一聽說老孃被項羽抓到,心當時就亂了。他急忙派心腹使者去見項羽,表示只要保證母親的安全,一切條件都好說。項羽聽使者轉達王陵願意投降之意,心裡很高興,設宴款待使者,同時把王陵的母親也請了出來,安排在上座就座,自己在下首用兒子輩的身份作陪。項羽玩這麼一手,實際上就是想借使者之口讓王陵知道:我對你的母親特別好。
吃飽喝足之後,要送王陵的使者回去,王陵的母親要求單獨送一送,順便叮囑幾句。項羽當然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王老太太把使者拉在一邊,說了心裡話:“以前在縣裡,我也見過漢王。別看當時不怎麼樣,可我也看出來不是一般人。現在我落到項羽軍中,也觀察過,這個小子絕不是漢王的對手。以後,天下遲早是漢王的。你這次回去,替我給我兒子捎個口信,讓他一定要好好跟著漢王,別因為我分心。我都一把年紀了,不想拖累兒子,今天我就死到這了,你趕快走。”說完,老太太突然拔出使者的佩劍,自殺了。
王氏倒在血泊之中,把項羽氣壞了,後者一聲令下,將王氏扔進油鍋。可憐王氏已死,屍首又遭油烹!
此等行為真是令人髮指!
在這一點,項羽做得的確太過分,無論從道義還是從自身利益上來說,都是極為愚蠢的舉動。從道義上來講,王氏為長者,又已經自殺了。項羽作為晚輩,與王氏、王陵都沒有深仇大恨,油烹王氏的屍體則太過慘無人道。從自身利益來講,雖然王氏自殺與項羽挾持王氏為人質有關,但是人畢竟不是項羽親手殺的。如果項羽有劉邦的手段,這時候趴在王氏的屍首前灑幾滴眼淚,厚葬王氏,即便是王陵不感激,起碼也不至於恨項羽入骨。人都死了,烹之,對項羽而言沒有一點好處;厚葬,起碼還能挽回一部分影響。可是項羽放著好事不做,偏偏要做蠢事。
使者逃回王陵軍中,將王氏託自己帶的話以及王氏死後的下場講了一遍,王陵痛得當場暈倒。醒過來之後,王陵咬碎了鋼牙,從這以後鐵了心跟著劉邦打項羽,幫助劉邦安定天下,因功被封為安國侯。劉邦死前安排後事,就提到王陵之才可以擔任丞相。雖然史書裡沒有詳細記載王陵的功績,但憑此兩點,可見王陵為劉邦的漢室江山立下了多少功勞。這樣一個人才,項羽生生地把他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白白便宜了自己的對手。
這說明什麼?是項羽自己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事情已經發展到這步田地,項羽猶未提高對劉邦的警覺,仍然按照既定的計劃去打田榮。臨走的時候,項羽釋出了徵集令,命令九江王英布率軍跟自己一同出征。一直以來,英布都是項羽最為倚重的猛將。有英布在,許多硬仗、大仗都不是問題。為了在對田榮的戰爭中速戰速決,免得夜長夢多,項羽很希望老部下能幫助自己。然而,九江王英布以患病為由,拒絕出征,僅僅派手下帶了幾千人馬前來,略表心意。
英布為何缺席這次出征,其內心真實想法已經不可知。但根據情理分析,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種可能是英布真的病了。雖然稱病不出常常是古人表示拒絕的一種方式,但也不能說所有的“稱病”都是撒謊。英布也是人,恰好此時生了病也不是絕無可能的事。
第二種可能是英布滿足於九江王的生活,不願意再衝鋒陷陣。他是猛將,每次打仗打得都是硬仗、惡仗。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中亡。沒過上舒服日子的時候,許多人會因為慾望努力地去爭取。等到過上舒服的日子,再讓他辛辛苦苦去拼命,許多人就會退縮。英布此時畢竟是三四十歲的人,剛當了幾天逍遙王,嚐到了富貴生活的安逸滋味,很可能就失去了廝殺的勇氣。
第三種可能是英布不滿項羽的不尊重。從項羽的角度來看,英布的九江王是項羽封的。不管英布現在是什麼地位,在項羽眼裡,英布還是他的手下,是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但從英布的角度而言,英布此時已經是九江王,是一方諸侯,從身份、地位上來說,他與項羽是平級。這時候,項羽還是用對部下的態度要求英布隨自己出徵,很可能讓英布心裡不痛快。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都會使英布最終拒絕隨項羽出征。如果項羽有劉邦的心思,很可能找出英布不跟隨自己的真實原因,施以有針對性的手段進行彌補。
但是,項羽畢竟是個莽夫,缺乏頭腦,他沒有深究英布拒絕隨行的深層次原因,只是簡單地開始怨恨英布。從此,昔日的君臣開始變得“同床異夢”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