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一十三章 伐交,橫刀十六國,蒼穹之魚,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東兵變的訊息迅速送到洛陽。
“桓溫入建康,立司馬昱為帝,未及一月,司馬昱禪讓,百官皆勸,桓溫推辭不受,只領楚公,加九錫,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開國置官,以荊、江、廣、交、益、寧六州之地為楚國,謝安為楚國內相,桓衝、桓雲、桓秘等桓氏皆督鎮一方。”
盧青念著江東傳回的訊息。
荊、江、廣、交、益、寧封為楚國,晉室就只剩下一個江東,半個揚州。
應該是顧及到江東士族,給他們留一口湯……
李躍疑惑道:“江東士族沒被清洗?”
當初哭著喊著要弄桓溫的也是這一批人,桓溫一入建康,全都服服帖帖起來。
“桓溫一入建康,江東士族皆擁立之。”
還真是無恥,李躍一陣腹誹,此情此景,與當年拋棄曹氏一模一樣,也算是老傳統了。
原以為至少表面上要裝裝樣子,稍作矜持的抵抗一番,沒想到包括謝安在內,直接跪了。
“桓溫一輩子猶豫不決,總算堅決了一次。”李躍原本對謝安高看一眼,沒想到不過如此。
自始至終都在盡力保全家族利益。
在他們眼中,家族永遠凌駕在國家之上。
他們今天能投降桓溫,明天就能投降大梁。
所以謝安在歷史上的評價一般,達不到諸葛武侯、王猛的高度。
“恭喜陛下,桓溫篡位,司馬氏覆滅,江東正統已失,當此之時,當傳檄巴蜀、江南、淮南,勸其歸降。”王猛拱手道。
“桓溫這不是還沒篡位麼?先不急。”李躍笑道。
桓溫現在還在走流程,三辭三讓。
暫時擺平了江東士族,江東其他地方勢力還在觀望之中。
司馬家篡魏,爆發淮南三叛,權力的過渡絕不會如此順風順水。
“兒臣以為大梁還應休養生息,不必大軍征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江東時局動盪,必有百姓投奔大梁,應令邊地官吏做好收容百姓事宜,以收江東人心。”李儉拱手道。
“太子所言甚是,江東之所以未有大亂,乃是懼我大梁趁機南下,隱忍不發而已,此時攻伐桓溫,反而能促成江東上下一心,稍待時日,江東自亂。”李躍不相信江東這幫人能這麼老老實實的。
不說別人,單是王家就不會輕易向桓溫低頭。
桓溫以刀兵奪位,肯定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
隱藏在下面的矛盾並沒有消除,桓溫佔據的只是一個建康,想要地方各種勢力承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就像當年司馬睿南渡,建立東晉,江東到處都是叛亂,靠陶侃、周玘等江東豪強齊心協力,才撲滅各地連綿不絕的起義,方才有了司馬家與北方士族的半壁江山。
桓溫丟失荊襄,不思收復,卻帶兵入朝,其統治天然缺乏合法性。
如今江東一團亂麻,梁國只需要隔岸觀火即可。
“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江東乃大梁下國,下國有事,上國不可不問,陛下可下詔責問桓溫。”王猛拱手道。
“此策可抵十萬大軍!”李躍擊節而贊。
桓溫不回覆,或者回復不好,以後就是開戰的藉口,梁國也可以打著為下國報仇的旗號出兵。
桓溫回覆的好,潛移默化間,大梁就成了江東的宗主,加強了影響力,以後收拾起來更加容易一些,江東所剩不多的人心會逐漸瓦解。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外交戰弄好了,可以滅敵於無形。
李躍當即讓王猛草擬詔令,“義正言辭”的責問江東,讓桓溫給一個說法,否則大梁將出兵還江東百姓一個公道……
看完詔書,李躍感覺自己若是桓溫,一定會被氣炸了。
他桓溫能有今日,還不是李躍逼的?
兩次合肥大戰,基本斷送了桓溫正常上位的可能,奪取荊襄,斷了桓氏的根基,逼得他鋌而走險。
除了詔書,李躍還下令潛伏在江東的校事們放開手腳,不要有思想負擔,盡力跳動江東各種地頭蛇,讓江東亂成一鍋粥最好。
皇帝大位不是那麼好坐的,桓氏集團失去了荊襄,肯定要侵奪江東士族的利益,遲早會有人起兵。
江東忙江東的,梁國忙梁國的。
洪興五年開年之後,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
尚書檯的權力下放到三省之中,王猛升任尚書令,周牽領侍中,崔瑾領中書令,劉應為尚書左僕射,房默為尚書右僕射,顧愷之領門下左侍郎,盧青領門下右侍郎,崔宏領中書左侍郎,王猛之子王永為中書右侍郎……
雖然設定了三省,但庶政依舊出自尚書省。
王猛依舊是大梁的二把手,也就缺了一個丞相的名頭而已,權力比以前只多不少。
只不過加了一道鎖而已。
執行不到一個月,李儉就發現其中竅門,尋了一個空閒,詢問李躍,“父皇設定門下省,固然能互相制衡,然則一遇大事,豈不是互相制衡,互相推諉,反而加劇爭鬥?”
“你能看出這些長進不少,然則不設三省,他們就不爭鬥了嗎?”李躍反問道。
“肯定不會。”李儉無奈認同。
“三省六部是因魏晉亂世而生,適合這一代的形勢,未必適應你的時代,世上沒有萬全的制度,有利則必有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面臨的挑戰,固步自封者會被天下拋棄,唯有變通革新者,方能不斷向前。”李躍諄諄教誨。
這一代追求的是恢復穩定,擯除魏晉以來的弊政。
到了下一代,會面臨新的形勢。
李儉還在思索,李躍拍拍他的肩膀,“三省六部於當下有利,能革除前朝之弊,朕便用之,他日不合時宜,朕便改之,何必拘泥於一時?”
唐代有政事堂,宋代有樞密院,明代有內閣,清有軍機處,都是對三省六部作的補充。
三省六部能從魏晉初具其形,一直走完整個封建時代,沿用一千五百多年,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李躍個人覺得,其實後世國家框架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的。
“兒臣知道了。”李儉頓時明白過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