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七章 北伐的前奏曲,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促使吳三桂在原時空裡果斷投誠東擄,甘為東擄前驅的原因,和愛不愛國之類的沒啥關係。
更主要的還是遼東早已經藩鎮化,吳三桂這些明廷將領,已經變成了當地的藩鎮。
他們做事的出發點並不是說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身集團的利益。
一旦楚軍北上拿下幽州,覆滅了明廷之後,吳三桂這些人就會失去直接效忠的物件。
到時候,就要看楚軍和東擄誰出的價碼高以拉攏他們了。
而大楚帝國的價格,是絕對不可能有東擄那邊高的。
因為大楚帝國根本不可能給吳三桂這些人封王,更不可能讓他們繼續保留兵權和地盤。
大楚帝國能夠給的,頂多就是給他們一個高階將領的實職,再讓他們保留一部分私人財產而已。
其他的基本別指望了。
大楚帝國連收買鄭芝龍,都只開出了一個海軍少將的價格而已,吳三桂他們要封王,這是不可能的事。
嚴重一點來說,是會破壞大楚帝國的內部利益集團的團結,動搖大楚帝國的立國根基的。
大楚帝國前腳才說非皇子不封王,你後腳就來個異姓王,這不扯澹嘛。
然而東擄那邊肯定不會有什麼顧忌,別說封王了,直接把大半個華夏直接劃給吳三桂都是一句話的事。
到了極端時刻,恐怕都要承諾扶持吳三桂當新朝皇帝了……
只要吳三桂帶他們入關,那麼一切都好說。
拿別人家的東西進行許諾,這對於東擄而言沒有絲毫的壓力。
基於北直隸以及遼東地區的特殊性以及複雜性,羅志學是不準備在北伐戰役裡花費太多時間的。
必須儘可能的集中更多的主力部隊,集中更多的戰略物資,一口氣直接打到山海關去,杜絕東擄途徑山海關入關的可能性。
只要封堵住了山海關,那麼東擄後續繞道蒙古突破長城殺進來都沒事,楚軍可不是明軍。
如果東擄敢繞道蒙古入關,楚軍就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做關門打狗,保管東擄有來無回。
而想要一鼓作氣完成北伐戰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裡封堵山海關,不給東擄反應過來的時間,這對整個楚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不僅僅是對戰鬥力本身的要求,更多的還是對後勤供應的要求。
大軍在前面一路狂奔,後面的補給船隊、車隊也要一路狂奔以及時補充各種戰略物資。
並且這個難度會隨著北伐的持續進行,大軍越來越北上而變得越來越大。
補給難度,是會隨著補給距離而成倍增加的。
如果只是單純在江北地區作戰的話,供應大概五六萬楚軍作戰,十萬民夫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跨過了黃河深入北直隸作戰,所用到的後勤力量將會成倍增加。
如果是一口氣殺到山海關去,這個數量還要再增加幾倍。
由此可見,後勤的難度之大。
為了順利保障北伐戰役的後勤供應,陸軍方面已經開始大規模打造新式的四輪貨運馬車了。
眾多載重能夠達到一噸,用於普通道路的四輪馬車開始被批次製造出來,還有部分專門用於良好道路的重型四輪馬車也是被陸續打造出來,這種重型四輪馬車的載重量能夠達到一點五噸。
還有大批對道路適應性更好,哪怕是在野地裡也能勉強機動的雙輪馬車,更是批次生產的重中之重。
按照陸軍方面的規劃,預計參加北伐戰役的所有部隊,其輜重部隊要一律騾馬化,配屬不同種類的四輪、雙輪馬車,一個師的輜重部隊所攜帶的物資,要能滿足全師半個月的口糧需求以及一場大規模戰役的彈藥需求。
這還只是陸地運輸方面的準備,實際上這一次北伐作戰的後勤運輸,陸地運輸只是負責前線運輸以及非運河方向的運輸而已。
而真正的北伐物資補給生命線,則是長江-京杭大運河-黃河-淮河等眾多的河流。
利用這些河流、湖泊所組成的河運網路,才會是大楚帝國整個北伐戰役裡的生命線。
為了順利完成龐大的河運規劃,大楚帝國後勤部方面已經是委託海軍艦政司,設計了多種標準化的內河運輸船。
有用於長江干線運輸的大型內河運輸艦,這些船隻載重量比較大。
此外還有會大量用於中小河流的中、小型運輸船。
而這些船隻裡,為了方便裝運物資,也會進行分門別類,比如專門裝運糧食的船隻,其船艙和專門運輸火炮的船隻,是有極大區別的。
一共有三大類十多種船型,用於在不同水文條件下,運輸不同的物資。
按照計劃,大楚帝國為了整個北伐計劃,將會打造至少八千艘各類內河運輸船隻。
而這,還僅僅是一部分所需船隻而已,因為大楚帝國在這之前,已經是陸續繳獲了一大批明廷的漕運船隻,而後續北上過程裡,大機率也能夠在京杭大運河上繳獲大批的這種船隻。
雖然漕運在去年的時候已經斷了,但是用於漕運的船隻可是還在呢。
到時候,多少也能繳獲這些漕運船隻。
保守估計,到時候至少需要兩萬艘內河運輸船,才能夠維持整個北伐戰事的需求。
嗯,這個需求,其實也不僅僅是楚軍自身的糧食和彈藥需求,同時還需要為攻佔下來的控制區裡的民眾們提供一部分的口糧。
如今北方數省嚴重缺糧,如果到時候大楚帝國不及時調運糧食補充當地的糧食市場,那麼不可避免就會出現餓殍滿地,三天兩頭就冒出來一群流民的情況。
這種情況羅志學自然是不允許出現的。
因此整個北伐戰事的後勤供應裡的糧食供應,還包括了支援北方數省民眾口糧的數量。
按照估計,整個北伐戰役裡,大楚帝國保守估計都需要向北調運至少五百萬石的糧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五百萬石的糧食,並不是說都是運輸到幽州城去的,而是由南到北,從江北一直到山海關的總消耗。
即便如此,這個運輸總量也非常龐大了,會對如今的京杭大運河體系造成非常沉重運輸的壓力。
畢竟運河的通航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其中不少河段還是需要河閘抬高或降低水位才能同行,這基本上就限死了最高的通航能力。
再加上大楚帝國的這些物資補給,可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大量的武器彈藥乃至其他亂七八糟的戰略物資。
而且目的地也全都是幽州城,而是抵達每一個地方後,都會進行分發,然後透過其他河流或者湖泊,又幹脆是陸地運輸進行分發運輸。
整個後勤運輸的體系是非常複雜的,後方兵工廠發出了什麼武器,這些東西到了那裡,前線那支大軍需求這種物資,這些都是看似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非常的麻煩。
必須要有一個完善而龐大的運輸計劃。
後勤部那邊為了這個後勤運輸計劃,上百號人忙的頭髮都要白了,而按照他們的說法,光光是把計劃初步完善,至少還得一個月的時間……
光看大楚帝國為了北伐戰役,計劃準備數以萬計的各類馬車、船隻為核心的後勤運輸計劃,就會知道這種大規模的戰役,絕對不是某個高階將領腦袋一拍就能發動的。
而是需要動員大量人力物力的總體戰!
不過,整個北伐作戰計劃也不是一下子就會鋪開的,而是會分成好幾個階段,比如第一階段的江北戰役,預計會在春天的時候就開始執行。
畢竟想要大規模北伐的話,楚軍還需要先拿下幾個重要城池,為後續的大規模北伐奠定基礎。
至少要取得一個出發陣地不是。
這個出發陣地是什麼地方?
毫無疑問,揚州!
這個因鹽商和漕運而變得繁華無比的大型城池,就是大楚帝國想要展開北伐,所必須拿下來的一個出發陣地。
因為,京杭大運河就是從揚州城外注入長江!
不拿下揚州,也就談不上後續的北伐了。
進入四月份後,已經休整了月餘,得到了一批新兵以及大批武器補充的第四師,在第十四守備師的配合下,從六合出發直奔揚州而去。
除了這一方向的楚軍外,已經渡江的第一近衛師,則是一分為二,第第一近衛混成旅,從六合出發奔襲長水。
第二近衛混成旅,則是從江浦北上,直撲除州而去。
而江浦地區的駐防,則是移交給了第十五守備師。
由此,也正式拉開了江北戰役的前奏曲。
無獨有偶,當江北戰役正式拉開的時候,在江西贛州,已經圍困贛州數月之久的第七師以及第十一守備師,在得到了前期的一批彈藥以及兵員補充後,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新編第八臼炮團的增援後,終於對贛州城發動了總攻。
在數十門野戰炮以及數十門大口徑臼炮的狂轟亂炸下,已經阻擋了楚軍半年多的贛州城,終於是在四月八日被楚軍給攻破了。
激戰中,明軍死傷不下三千餘,有萬餘被俘虜,僅有兩千人逃離。
從此,楚軍徹底開啟了通往楚南的大門,並兵臨廣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