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五十六章 登陸奧斯曼,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楚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靠著自身的遠端強大火力,直接闖入了達達尼爾海峽入口,然後隔著兩三千米左右的距離對著岸上的奧斯曼人炮臺進行炮擊。
地中海艦隊裡還有一艘大同級巡洋艦,該級巡洋艦上搭載的六門一百五十毫米艦炮所發射的半穿甲彈,用來對付原始的土木炮臺工事好用的很,一邊火力覆蓋下去基本就把炮臺打了個稀巴爛。
後頭還跟著兩艘慶陽級護衛艦配合進行炮擊,效果也非常明顯。
這種滿載排水量可以達到一千七百多噸,搭配六門三十五年式一百二十毫米二十八倍口徑,還能夠跑上十八節的護衛艦,乃是目前大楚帝國裡的主力戰艦的護衛艦。
哪怕是後面設計建造的安東級護衛艦,其實都沒有慶陽級護衛艦強悍……因為安東級護衛艦,實際上就是慶陽級護衛艦的縮水版,前些年海軍有感於新型護衛艦價格過於昂貴,大批次建造有點承受不了,同時又因為大楚帝國海軍實際上沒有什麼實際實際上的海上威脅,對海上的需求其實不太高。
因此就縮水建造了一批安東級護衛艦,排水量只有一千五百多噸,裝備六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但是航速只有十五節……妥妥的打雜以及岸轟護衛艦。
只是該級艦也沒有建造太多,主要是隨著蒸汽機技術逐步成熟,原本還很昂貴的三脹式新型蒸汽機的價格也開始大幅度回落,所以建造了十來艘安東級護衛艦後,大楚帝國海軍又設計建造了一批新型的龍川級護衛艦,滿載一千八百噸,搭載更新,射程和威力更強的四十一年式120毫米三十倍口徑艦炮,航速能跑十八節。
該級艦正處於大規模生產裝備之中,用來替換早期裝備服役的巴陵級護衛艦,巴陵級護衛艦的早期型號服役也有十多年了,而且配屬的還是前裝線膛炮,所以需要逐步更換。
至於給巴陵級護衛艦直接升級更換後裝線膛炮……這個沒必要,因為新式後裝線膛艦炮很貴的,通常來說能夠佔據艦炮成本的三分之一。
這個比例說的還是巡洋艦以及戰列艦上,至於護衛艦上,實際佔據的比例還要更高一些。
因為大楚帝國海軍的護衛艦都是打雜的,用原時空的戰艦分類去看,實際上大楚帝國建造的護衛艦乃至相當多一部分巡洋艦,其實都屬於無防護戰艦,連重點防護都沒有的那種,撐死了就是外層的鋼板船殼以及煤倉作為防護。
這也導致了不需要什麼裝甲成本,同時不考慮裝甲的話,船體可以做的更加修長,這樣對動力的要求也就更小了,由此綜合降低戰艦的船體以及動力成本。
因此在大楚帝國的相當多一部分巡洋艦以及護衛艦裡,艦載武器系統是主要的成本,其次是船體和動力。
如此情況下如果給老舊戰艦升級換裝新式的後裝線膛艦炮,那麼就要考慮它配不配的問題了……
很顯然,早期建造,都還在使用老舊雙脹蒸汽機的巴陵級護衛艦,顯然是不配的……其早期建造的巴陵級護衛艦,經過十幾年的高強度使用後,船體老化嚴重,維護費用大幅度增加。
所以如此給它們升級換裝,還不如直接建造新的護衛艦呢,這些老舊護衛艦繼續使用,到了使用壽命就退役拆解完事。
不過隨著大楚帝國的造艦技術提升,同時也隨著軍艦的造價進一步提升,後續的幾款戰艦預計服役壽命會更多一些,比如做工不錯,效能也不錯的慶陽級護衛艦,用個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年問題都不大,期間進行一些小規模的升級改裝也是可以的。
地中海艦隊裡的這兩艘慶陽級護衛艦,都是服役了好些年的主力艦了,正值當打之年,船隻狀況好,船員經驗豐富,火炮雖然說使用的還是最早一批後裝線膛艦炮系列裡的三十四年式120L25艦炮,但是威力依舊十足。
這打起來對面的奧斯曼人的炮臺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遠洋戰艦裡採用艦炮的一大特性,那就是因為不需要考慮遠距離海戰,沒什麼敵人需要打,因此主要在海外服役執勤的遠洋戰艦,在艦炮火力的選擇上,主要傾向於大口徑,同時搭配的數量多一些,但是對身管倍徑要求不大,也不太要求很遠的射程。
反正都是直接跑到兩三千米,頂多三四千米左右的距離炮轟地面目標為主,用個三十四倍口徑的120毫米艦炮,和用個二十五倍口徑的120毫米艦炮,其實差別不大……
但是兩者的製造成本卻是相差數倍之多。
所以也就可以看到,大楚帝國海軍對艦炮的升級換代工作,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急迫性,時間到了成本下來了就用……但是別指望海軍在技術不成熟,造價很昂貴的時候就直接採用了。
這個和海軍在懷慶級巡洋艦上,繼續沿用三十五年式150L25艦炮,而不是使用38年式150L30艦炮一樣……海軍覺得用新艦炮也沒啥太大實際意義,但是艦炮成本卻是大幅度上漲,還不如繼續用老傢伙呢。
艦炮也好,動力系統也罷,現在海軍的意思是效能夠用就行,但是要便宜可靠。
不會像是早些年那樣,看見什麼效能先進的東西出來了,就立馬迫不及待的裝備了。
當年在前裝線膛炮技術還談不上成熟,造價高,使用成本也高的情況下,海軍就大規模使用前裝線膛炮,可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的。
當然,當初的巨大代價也帶來了巨大的優勢……有了前裝線膛炮之後,大楚帝國海軍在火力上,實際上才具備了全面碾壓歐洲各國土著海軍滑膛炮的能力。
在這之前,大家用的都是前裝滑膛炮,大楚帝國海軍頂多利用蒸汽機在機動性上更強一些,但是想要打仗還是得拉近兩三百米的距離和土著戰艦進行線列對轟。
然而換用了前裝線膛炮後就不一樣了,海上交戰距離直接被拉昇到了千米以上,對陸炮擊距離更是達到了三四千米的水準,這讓大楚帝國海軍有了遠遠站著就能把所有土著海軍的戰艦送進海底的能力。
而擁有了絕對的機動優勢以及火力優勢之後,大楚帝國海軍在海上作戰幾乎是無敵的,哪怕是靠近海岸線對敵人的岸防炮進行炮擊也能安全的在三四千米外進行炮擊,完全不用擔心土著的岸防炮能夠威脅到自己。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巡洋艦以及護衛艦都沒有配屬裝甲的緣故……不是裝備不起,而是沒那必要,當有必要的時候,大楚帝國海軍還是會搞防護戰艦的。
比如需要深入內河作戰的內河炮艦,基本上都會配屬裝甲,尤其是三十二年型淺水炮艦,這玩意就是採取全面防護,擁有水線裝甲帶,甲板裝甲,炮塔裝甲的戰艦,看著小,但實際上防護能力非常強悍,至少土著的那些滑膛炮對這玩意基本沒威脅。
此外還有特殊用途,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長江艦隊所配屬的多艘大噸位近海戰列艦,海軍的主力遠洋戰列艦,這兩種戰艦也都是採用全面防護思路的戰艦。
主力的遠洋戰艦是作為整個海軍的核心,承擔的是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威脅,必要時候能夠碾壓一切海上乃至沿岸敵人的戰略任務,所以設計建造遠洋戰列艦的時候就不會太考慮其他東西,而是儘可能的均衡各項效能。
近海戰列艦的話,這玩意可以堵住長江口防備內亂,同時有需要的話也能夠調往海外充當近海炮轟戰略力量,必要時候,條件適合的話也能夠派遣近海戰列艦進入大型江河。
幾千噸的近海戰列艦殺入江河,足以碾壓一切土著的不服。
海軍方面已經抽調了一艘近海戰列艦派往歐洲地區,只不過現在還在印度洋上飄著呢,短時間內用不上。
雖然沒有大噸位的近海戰列艦,但是光靠著幾艘遠洋無防護戰艦,地中海艦隊依舊能夠摧毀敵人的岸防炮臺,然後掩護地面部隊進行登陸。
第二天,地面部隊登船出發前往加里波利半島,並在海軍戰艦的掩護下順利登陸。
登陸的過程裡甚至都沒有遭到奧斯曼人的實際上反抗……之前的炮擊已經把奧斯曼人給打傻了。
他們已經儘可能的想象提高大楚帝國的軍事實力了,但是真正面對上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的想象還是過於貧瘠,楚國的炮火遠遠超過他們之前的想象。
之前準備好的各種防炮工事看似不錯,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如此情況下,他們哪裡還有膽量搞什麼灘頭攔截了。
於是乎,大楚帝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團下屬的一個陸戰營順利先登陸,隨後攻佔了一個沿海的小漁船港口,利用這個小港口接應了大楚帝國陸軍第二十七軍麾下第五十三師第二百一十一團以及輔助炮兵以及騎兵力量。
總數五千多人的兵力成功登陸之後,迅速橫掃半島上的敵人殘餘力量。
五天後,新一批增援來的扶桑軍團第十三師的一個團兵力也抵達半島並登陸。
這個時候,楚軍已經在半島上彙集了上萬兵力,半數正規軍,半數僕從軍……順帶一提,扶桑軍團裡計程車兵可都是為楚國人多年的老兵了。
大楚帝國陸續在扶桑地區招募並組建了三個師的僕從軍,分別是扶桑第八師、第九師、第十三師。
為了能夠在人口已經只是只剩下兩三百萬的扶桑地區裡招募並隨時補充這三個師的兵員,楚國人幾乎把扶桑列島上現存的扶桑土著青壯都橫掃一空。
當然了,並不是強行徵召,而是他們自己搶著過來給楚國人當兵,因為楚國人的僕從軍待遇還算不錯的,日常能吃飽飯,有薪資,而且作戰也有戰利品可以獲得。
楚軍高層口中的所謂不用花幾個錢的低成本僕從軍,但是在那些土著眼裡,卻是一份高薪工作,光是一條能吃飽飯就是上佳的待遇了。
扶桑第十三師在承順三十六年正式成軍,隨後先是被派往孟加拉地區執行任務,承順四十一年,該部作為增援僕從軍之一,被調往歐洲作戰,目前其師部駐防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東南端的塔蘭託軍事基地。
該部隊也是大楚帝國在地中海區域,乃至義大利半島地區的主要駐防部隊。
這一次和奧斯曼人作戰,自然就就近把這支僕從軍裡調一個團過來當炮灰用。
扶桑第十三師,其實一開始是扶桑軍團第三師,不過後來軍方為了方便管理各僕從軍,因此給了各僕從軍獨有的番號,這才改成了扶桑第十三師。
僕從軍的番號,一般都是前面加兵力主要來源地,如印度,北非,扶桑等,後面則是按照編成時間的順序授予數字番號,如第一師、第二師、第十三師等。
以師級番號為主要單位,下屬往往編成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
不過有時候也不是每個僕從軍師都是單獨以一個師級部隊作戰的,有些僕從軍數量比較少,所以也會以混成旅,混成團的方式編成並作戰。
畢竟大楚帝國的海外領地遍佈全球,而楚軍也是在全球範圍內作戰,徵召僕從軍的範圍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人口多一些,同時具備基本的文明的土著,楚軍都會或多或少的進行徵召。
也不用擔心這些僕從軍不受控制,因為這些僕從軍往往是異地作戰,同時使用的武器彈藥也受到大楚帝國的控制。
使用槍炮的軍隊,看似戰鬥力強悍,但是一旦失去彈藥補給,那麼戰鬥力就會大幅度下降,甚至習慣了使用槍炮作戰後,一旦沒有了彈藥還不習慣使用冷兵器肉搏作戰呢。
所以楚軍對僕從軍的使用是比較奔放的……使用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昔日的印度軍團,再到扶桑軍團,北非軍團。
最近幾年,楚軍又招募組建了美洲軍團以及歐洲軍團,值得注意的是,美洲軍團裡計程車兵其實並不是美洲當地土著人口,而是和楚國人一樣都是美洲的外來人口,不過是歐洲人而已。
葡萄牙以及西班牙在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地區,留下來了數量龐大的白人移民……因為人數太多,所以楚國人也不好一股腦都把他們接受了,而是透過各種方式進行分化處理。
比如年輕適齡女性可以留下來,讓她們和新民的楚國移民進行通婚,青壯男性則是招募從軍,編成美洲軍團直接把他們拉到非洲地區去打仗,並許諾服役十年後可以讓他們入籍,剩下的白人移民則是又弄了不少人去非洲種植園裡等。
多番處理下來,這些歐洲人留下來的移民處理的也就差不多了。
這是美洲軍團的主要來源。
而歐洲軍團則是更加純粹一些,和印度軍團一樣都是從殖民地裡招募底層歐洲青壯從軍,然後異地派遣執行任務。
目前歐洲軍團已經招募了四五萬人,編成了五個師,異地駐防在非洲地區以及印度地區。
楚軍喜歡把僕從軍派到外地去執行任務,比如新成立的歐洲軍團,相當多一部分被派往南部非洲、印度地區、美洲等地駐防作戰。
而印度軍團則是廣泛派遣到非洲以及歐洲地區作戰。
扶桑軍團目前主要是在美洲以及歐洲地區執勤作戰。
北非軍團數量比較少,只有一個師,暫時在歐洲作戰。
當屬上述派遣也沒有說固定例子,比如印度軍團有十幾個師呢,其中半數依舊在印度當地作戰。
但是整體上,楚軍高層調派僕從軍的時候,更傾向於異地調遣。
扶桑第十三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調往歐洲地區作戰的。
而登陸作戰後,這個僕從軍雖然使用的還是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裝備不咋地,但是憑藉著更優秀的訓練以及士兵素質,同時武器裝備優勢也更大,依舊能輕鬆勝過對面的奧斯曼人。
而有了這支僕從軍加入後,楚國人的正規軍也就安心在後面充當督戰隊和火力支援的角色,進而減少傷亡了。
雖然說正規軍哪怕親自上陣打,其實也不可能有多少傷亡,但是總歸是能少一個就一個啊。
帝國內部對正規軍的傷亡還是比較敏感的,每年內閣那邊都會有文官拿著正規軍的傷亡數字噴軍方每年拿著海量的軍費,結果還是被那些土著幹掉一大堆……
但是軍方也很委屈的……我們可是在全球和幾乎所有國家的土著都在作戰啊,正面作戰裡雖然沒啥傷亡,但是小規模零星的傷亡很難避免啊!
如此情況下,今天有個地方被土著偷襲幹掉一兩個,明天其他地方又被土著幹掉一兩個,這一年到頭下來全球那麼多地方,幾十萬大軍派出去,一年死傷幾千人其實很正常。
但是內閣就是不管你這些……逮著你幾千人的死傷說事,這也是軍方大規模使用僕從軍的重要理由。
國內沒人關心僕從軍的死傷……這樣軍方也就能夠放開手腳,執行作戰的時候不用那麼多顧忌了。
如今扶桑第十三師的這些僕從軍們,承擔的就是正規軍可能出現傷亡的中小規模作戰任務,尤其是一些巡邏,偵查任務等等。
正規軍和僕從軍相互配合,楚軍這萬把人推進的非常迅速,不用幾天就把整個半島給佔領了,包括恰納卡萊對岸的岸防堡壘,奧斯曼在這裡也部署了一個岸防炮臺呢。
拿下這個岸防炮臺後,地面部隊準備在海軍的掩護下,進行再一次登陸,這一次是登陸達達尼爾海峽南岸,主要目標是恰納卡萊。
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位於達達尼爾海峽中部腹地,而且這一段的達達尼爾海峽非常窄,只有大概一千四百米左右的寬度……這個寬度下,奧斯曼人用滑膛炮都能封鎖整個海峽航道。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讓這地方不僅僅成為了工商業彙集之地,也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地方還是個歷史名城……因為這地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它就是:特洛伊!
沒錯,就是希臘傳說中特洛伊戰役爆發的地點。
數千年年前,特洛伊人還能夠靠著這地方堅守十年,但是數千年後的今天……裡頭的奧斯曼人要是能夠在楚軍猛攻之下堅守三天,那麼就可以稱得上天神附體了。
因為這地方還是普通城市的模樣,也沒有什麼完善厚實的先進防炮工事……楚國人的艦炮,三天內能直接把這座城市炸廢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