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亞戰略,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楚帝國高層對哈薩克汗國的野心,在高層內部一直都是透明的,尤其是陸軍那邊更是隔一段時間就叫嚷一邊要繼續西進,越過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幹掉哈薩克汗國這個遊牧政權,奪取大片而富饒的哈薩克草原。
甚至還說什麼現在不打哈薩克汗國,那麼假以時日,哈薩克汗國就會變成下一步準格爾,成為大楚帝國的西方邊境的威脅。
畢竟哈薩克汗國是一個標準的遊牧政權,本質上來說和準格爾政權沒啥區別,都是屬於典型的草原遊牧政權,甚至哈薩克汗國政權本身就是昔日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流傳到現在的哈薩克汗國,其掌權者依舊為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其先祖為白帳汗國最後一任可汗之子。
而白帳汗國,也就是欽察汗國乃是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
所以哈薩克汗國,其統治者乃是正兒八經的蒙古貴族,黃金家族後裔,其生活習性也是標準的草原遊牧民族的習性。
而基於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之間數千年的歷史衝突,大楚帝國的不少國人乃至部分高層們都對這些純遊牧民族沒什麼好感,甚至覺得他們遲早都是個威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
步被外族所掌控,重新對中央王朝形成威脅併入侵中原,甚至出現入主中原的情況,比如五胡亂華,蒙古入侵中原成立遠超,東擄入侵中原等等。
然後又等到有新的中原王朝崛起,並驅逐外族收復失地,並順帶又幹一波異族。
幾千年來中原民族和遊牧、漁獵民族之間來來往往打了不知道多少次。
如今到了大楚帝國,因此不少有志之士們就普遍認為,趁著開國強盛時期,先把周邊具有威脅,或者潛在威脅通通幹掉……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以及西域威脅,結束掉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情況。
至於能不能真的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問題,這個涉及到後續的統治模式等諸多手段……還是那句話,和陸軍沒啥關係。
陸軍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軍事上幹掉這些威脅。
因此,陸軍方面一直都想要繼續西進幹掉哈薩克汗國,哪怕現在的哈薩克汗國對帝國沒有任何威脅……
但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也得把他們先幹掉,徹底的征服並統治哈薩克草原。
面對陸軍方面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帝國高層裡不少人,包括文官在內其實都有些意動的。
陸軍固然是為了功勞什麼話都敢說,但是文官他們其實也對開疆擴土很有興趣……
尤其是那些參務大臣們,誰不想在自己的任上為帝國開疆擴土,青史留名啊。
再說了哈克斯草原上的資源也算豐富,除了草原上固有的畜牧資源,可以透過大量放牧獲得羊毛,皮革,肉類以及各種牲口外,大楚帝國透過最近這些年對哈薩克草原地區的滲透查探。
發現這地方的礦產資源還不少。
尤其是大楚帝國西域武器貿易公司的商隊,在哈薩克汗國發現了鐵礦,而且還是含鐵礦非常豐富的富礦,這引起了國內不少礦務公司的注意。
要知道大楚帝國裡雖然鐵礦不少,總儲量也多,但是鐵礦的質量基本都不咋地,含鐵量比較低。
因此對外界的富鐵礦興趣也比較大。
除了鐵礦外,西域武器貿易公司還在哈薩克汗國裡發現了高質量的煤礦。
實際上,大楚帝國在尹寧地區的兵工廠,老早就開始從哈薩克汗國那邊進口鐵礦石以及煤炭了,就是因為之前有著進口,所以才會派人藉著商貿的名義去勘測,然後才發現了當地有大量的鐵礦以及煤炭。
這兩樣礦產資源一旦利用起來,就會產出什麼?
鋼鐵!
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最重視的基礎工業產品,因為大楚帝國的工業體系,都是由的鋼鐵所製成的,不管是各種機械裝置還是火車輪船,乃至是民間裡的普通農具炊具,日用工具五金,乃至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鋼鐵橋樑以及水泥鋼筋建築,最終都少不了鋼鐵!
鋼鐵,乃是大楚帝國最為重視的基礎工業產品,而鐵礦和煤炭也是大楚帝國最為重視的兩種基礎礦產資源。
其重視程度甚至都還遠超過對黃金白銀的重視。
哈薩克汗國那邊有豐富的煤礦以及鐵礦資源,而且鐵礦資源還是富礦,這自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工業部的官員們也比較重視,他們認為如今尹寧府的兵工廠乃至支撐帝國西線戰略的重要兵工廠,同時尹寧地區也成為了帝國在西線最為重要的工業基地。
但是這片工業區卻一直都缺乏大量穩定的高質量煤炭以及鐵礦資源。
如果能夠拿下哈薩克汗國,並開採當地的鐵礦和煤礦資源的話,那麼尹寧的工業發展就能夠迎來一的新的臺階,並能夠有力的支撐當地的國防工業的建設。
諸多理由,都導致了帝國高層對拿下哈薩克汗國比較有興趣,就算
是羅志學也是如此。
羅志學倒是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單純的覺得帝國最終是要西進的,甚至最終一路打到烏克蘭平原去的。
而在西進的過程裡,北邊的西伯利亞方向的推進是一方面,但是中亞方向的推進也是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的。
畢竟西伯利亞的緯度比較高,氣候不咋地,到處都是凍土,建設鐵路的難度比較大,而且後續開發也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哈薩克汗國那邊就不一樣了,那邊氣候良好,地形也平坦,修建鐵路更加容易,而且後續開發也更加容易。
未來完全可以把西北鐵路繼續延伸,一路修到黑海去,讓大楚帝國實現對整個中亞地區的控制。
然後就能夠以中亞為依託,繼續把鐵路往烏克蘭東部平原地區修……只要把鐵路修起來,不怕無法控制這些地方。
不過問題是,現在就對哈薩克汗國發動進攻的話,因為西北鐵路還沒有建成,因此可動用的兵力也不會太多。
糧草供應上,只能就地依靠吐魯番省的多個綠洲地區以及尹寧河谷地區的屯墾所產的糧食。
彈藥供應也只能依靠尹寧河谷的尹寧兵工廠。
因此可出動的兵力是有限的,基本上三五萬就是極限了,再多的話可能就要從後方調運糧草以及彈藥。
然而從後方調運糧草和彈藥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一路從關中到尹寧,那可是兩三千公里的路,可不好走。
綜合考慮之下,羅志學批准了陸軍方面提出來的中亞戰略計劃,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要求陸軍方面必須要控制戰爭的規模,出動兵力限制在五萬人以下。
簡單來說,就是讓陸軍方面別指望能夠得到後方的增援,尤其是糧草和彈藥的增援。
一切後勤補給,只能依靠前線的吐魯番省就地供應。
陸軍方面對此不管有沒有意見,都只能接受,不過問題也不大……畢竟對面的哈薩克汗國實力不咋地,哪怕陸軍出動五萬人的兵力也足夠了。
哈薩克汗國的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哪怕遊牧民族裡可動員出來更多的兵力,但是常備兵力頂多也就十來萬。
並且哈薩克汗國內部本身就陷入了動盪之中,好幾方勢力都是自立為汗,彼此正在爭權奪利,這十來萬兵力可沒辦法全部集中到一起。
而哈薩克方面的軍隊戰鬥力本身就不咋地,之前就被準格爾人打的死去活來,而準格爾面又被楚軍打的死去活來,最終滅族,如此簡單對比可知哈薩克的軍隊在戰鬥力上,是遠不如楚軍的。
唯一的麻煩就是該如何吸引哈薩克的主力集結,然後透過一場決戰幹掉對手……要不然的話,戰爭就會持久化,零散化,而楚軍可不願意在廣闊的哈薩克草原上和這些遊牧民族玩捉迷藏的。
那樣耗時太久,軍費支出就會翻倍翻倍的增加。
並且持久,零散的戰爭模式,會讓楚軍喪失其絕對的火力優勢。
畢竟楚軍的零散部隊,也不能拖著大量火炮滿草原亂跑啊,如果沒有既定作戰目標的話,打起來也比較難。
考慮到儘快的擊潰敵人主力,進而掌控哈薩克草原,陸軍方面決定以南線為主攻點,即從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南部出發,沿著天山山脈北部平原西進,過楚河然後直插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今突厥斯坦城)。
一鼓作氣,直接端掉敵人的行政中心,同時還可以迫使敵人把兵力盡可能的往這一方向集中,最終聚而殲之。
就算達不到聚而殲之的目標,也可以極大的摧毀敵人的軍心士氣,乃至維持統一的民心,進而分而擊之,最終征服整個中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根據這一戰略規劃,陸軍方面的第一集團軍將會調集四萬騎兵以及作為輔助兵力使用的一萬步炮兵。
並分兩個方向進軍,主力沿著天山山脈北邊平原前進,直撲土耳克斯坦城,這條路線其實也是古代的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沿途會經過比什凱克、塔拉茲等幾個城鎮,最終抵達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
在攻佔土耳克斯坦城後,則是順勢控制整錫爾河流域,乃至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塔什干。
偏師則是沿著楚河西進,攻佔楚河沿岸的幾個小城鎮,並收復這一區域內的哈克斯部落。
簡單來說,第一集團軍的進軍路線,以古代的絲綢之路為參考,重點在於攻佔楚河流域以及錫爾河流域。
為什麼重點放在這兩條河流……一方面是因為河流的存在能夠讓楚軍的兵力調動,後勤物資調動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水才能進行屯墾啊!
雖然哈薩克汗國這些遊牧民族國家是玩遊牧的,但是大楚帝國不是的,大楚帝國殺入中亞可不會玩遊牧,而是要修建城市玩屯墾的。
因此能夠進行屯墾的地區,也就成為了楚軍這一次中亞戰略的重點進軍並控制的區域。
楚河以及錫爾河流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只有控制了這兩條河流以及周邊的部分可以開發屯墾的地方,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往這些地方進行移民,並對當地殘留土著施行教化政策,把他們從牧民變成農民,進而進行大規模的屯墾,並建立城市,後續乃至建立鐵路等等。
有水有地,這才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有後續的一切。
如果當地無法產出大量糧食以供應駐軍以及移民,也就談不上對當地的長期實際控制。
除了第一集團軍負責主攻外,在鄂畢河上游區域的第二集團軍也會抽調大約萬人的兵力由北向南發動進攻。
擬定征服哈薩克北部的一些部落,並最終在這一地區裡選擇若干地方修建城市堡壘,不過這些城池堡壘擬定也會修建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
如今額爾齊斯河都被楚軍所控制,楚軍的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三座兵工廠之一的和通兵工廠,就是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地區。
因此沿著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向哈薩克草原腹地進軍,並透過修築城堡最終控制這些地方,屬於簡單省事的策略。
河流,乃是楚軍發起軍事行動,乃至後續進行屯墾築城的最為看重的條件,所以能夠看見楚軍在西伯利亞也好,中亞地區也好,其擴張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河流而發起的。
這種情況在海外殖民也很常見,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裡進行殖民築城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河流的入海口築城。
只要控制了這個入海口,那麼後續就能夠沿著河流往內陸地區進行持續的推進擴張,簡單省事的很。
在南洋半島,在印度,乃至在美洲地區大楚帝國基本都是這麼玩的。
上頭敲定下來了戰略方案後,具體就要交給前線的第一集團軍以及第二集團軍去施行了。
而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很簡單,畢竟只是配合而已,難度也不高,就是沿著額爾齊斯河左岸的幾條支流出兵,清掃沿途所能遇見的哈薩克部落勢力,再選擇若干適合的地方屯墾築城。
主要的戰事還是集中在第一集團軍身上。
相關的命令文書透過火車被一路傳遞到寶雞後,再透過傳統的驛站模式往西傳遞,最終抵達了尹寧城。
這個時候已經是承順二十八年的一月下旬了。
在尹寧城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根據命令開始調集糧食彈藥等後勤物資,並開始調集主要的參戰兵力。
諸多參戰兵力裡,自然少不了在陸軍在西線的兩支重要騎兵力量,即第二騎兵軍以及第四騎兵軍。
這兩個騎兵軍不僅僅是大楚帝國保障西域安全的核心主力,同樣也是征戰中亞的重要力量。
承順二十八年二月下旬,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奉命拿下進駐三樹縣(阿拉木圖)。
三樹縣,該城原來當地遊牧民稱之為「古爾班阿里瑪圖」,意「為三棵果樹之地」,以前也沒什麼城池,頂多算是一個小驛站,供往來商旅歇腳所用。
大楚帝國擊敗準格爾後,佔領了夷播海到天山山脈的大片區域,實際控制了夷播海東南地區,自然也控制了這個小地方,並修建了城寨,用於邊防部隊駐防,同時對往來商旅進行檢查。
並把原來亂七八糟的名字取意改為三樹城。
後來該城逐漸有了新移民,同時以為尹寧城的存在,往來商旅逐漸增多,人口和城池規模也就逐漸變大。
到現在,三樹城已經發展為常住人口兩千多人的邊塞小城。
不過這點人口對比即將大量湧入的軍隊而言,卻是完全不算什麼了。
光是第一批進駐的第二騎兵軍就有兩萬多人!
而後續還會有第四騎兵軍以及第二步兵師的部分兵力。
總數大約五萬人的兵力,將會把這個邊塞小城直接擠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