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九章 廢州設府,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結束在徐州的視察後,羅志學的御用專列繼續往北前進,離開江北並進入到山東兗州府轄區。歂
大楚帝國時期的兗州府,和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有比較大的區別。
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很大的,轄有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大楚帝國先是延續了明舊制,但是後來大楚帝國對府隸州進行改革,把各地的府隸州陸續升級為省隸州,並調整州府之間的轄區。
後來,其中一些面積較大,或者是人口眾多,經濟總量比較大的省隸州,又有一部分被升格為府。
如王圖任職的河源地區,就歷盡了這個過程,最開始延續明制轄有一州十縣,後來連平州和龍村縣合併為府隸州河源州,後來河源州改為省隸州,脫離惠州府所屬。
再到後來,河源州升為河源府,在這個過程裡,王圖也是搭乘了順風車,從一個正五品的府隸州知州,迅速升為從四品省隸州知州,再迅速升為正四品的知府。
兗州府內也經歷過類似的轄區調整,下屬四州被陸續升為省隸州,只剩下了十個縣。
緊接著四個省隸州陸續又和其他州府下屬的縣進行合併,最終升格為府。歂
同時期裡,山東的其他五府機構也進行過一番調賬,經過一番調整後,山東也從之前的六府擴充到了大小十二個府。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省份,並不是個例。
儘管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把一個省所轄的府,從以往的個位數擴充到十多個府不等。
並取消不上不下的府隸州、省隸州。
因為根據吏務部方面的多年的研究表明,府一級的區域太大的話,知府難以有效管轄所有區域,容易出現顧頭不顧尾的情況,導致地方發展嚴重的不均衡。
比如說很多知府為了發展地方獲得政績,往往會傾向於在自己轄區內更加容易發展經濟的區域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發展,但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比較偏僻一些的山區地方就會進行忽視。
同時也認為一個省巡撫衙門,只是管理個位數府的話,顯得有餘力而多餘……歂
因此經過吏務部方面的多年研究後,在承順十五年前後就推動了府隸州改為省隸州的行政改革計劃,承順二十年開始則是陸續把省隸州和各府再進行調整,最終建立更多的府級行政機構,並在這個過程裡全面裁撤省隸州和府隸州。
這一整個過程,也被稱之為‘廢州設府’,前後延續了十多年最終才完成。
如今也就導致了目前大楚帝國下屬各省的行政格局,和明王朝時期有極大的不同,基本上每個省都會轄有十多個府,面積大,人口多的省份就府多一些,地方小,人口少的省,其府數量就少一些。
由此,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結構,就從以往的省-府/省隸州-縣/府隸州(府隸州下屬還有若干縣)-鎮-村這種比較複雜的地方行政機構。
變成了省-府-縣-鎮-村,一共有五級行政機構,一級扣一級,簡單明瞭。
不像是以前那樣,說個知州的話,你都不知道人家是從四品省隸州的知州,還是正五品的府隸州的知州。
同時為了解決地方上正五品官員因為府隸州、省隸州大量消失而出現的升遷渠道被打斷的問題,同時也因為大楚帝國的地方機構其事務對比前朝要更多,更詳細,大楚帝國還在府一級衙門裡增設若干名正五品推官呢。歂
至於省隸州的從四品知州,這個品級同時也是各府同知的品級,還是省巡撫衙門各廳副廳長的品級,所以倒不會有晉升渠道被打斷的問題。
到了現在,大楚帝國在地上的官員,覆蓋了從二品以下所有品級,從上到下,有從二品巡撫、正三品布政使、按察使、從三品參政。
正四品各廳廳長、府知府。
從四品的各廳副廳長、各府同知、通判
正五品有省廳下屬各處處長、各府推官。
從五品有各處副處長,各府處長,各縣知縣。
沒錯,如今在大楚帝國裡,知縣的品級乃是從五品,比開國時期的正六品進一步提升。歂
大楚帝國一向來都非常注重基層官員的權威,開國之處就把知縣的品級定位正六品,比傳統的正七品直接提高了兩級。
而在後續的持續的改革中,大楚帝國吏務部方面認為,對於大部分縣而已,正六品的知縣,其品級還是低了,因為這個品級比各府各處的從五品處長品級還要低……這顯然是不妥當的。
】
為此在承順十幾年的時候,就陸續給部分大縣,上等縣的知縣提升品級,後來範圍擴大到中等縣,再到下等縣。
承順二十八年,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各地知縣品級的全面調整,如今大楚帝國裡的所有的知縣,除了少數加銜各府推官,掛職正五品外,其他的知縣均為從五品。
從五品之下是正六品,這個品級是府各處副處長,各縣縣丞、主簿的品級。
從六品,則是各縣多名典吏的品級。
正七品,乃是各鎮知鎮的品級,各縣各處處長的品級。歂
從七品,縣各處副處長,協鎮,會鎮的品級。
再往下,那就是正八品這種屬於最基層的級別了,縣處下屬各科科長們,鎮各科科長們就是這個級別
從八品,這是縣各科副科長,鎮各科副科長的品級。
再往下的正九品和從九品,不設領導職務,都是屬於普通科員們的品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普通科員們,不管是基層還是京畿,都會出現高品級的科員,通常來說,非主官職務的科員品級,最高可以達到正四品。
這種高階別科員,一般出現在高品級主管官員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所以退居二線,這種人是非常特殊的,屬於光拿工資不幹事的群體……人家就是來養老的,等退休年紀一到就致仕的。
還有一些在高品級的官員不願意在地方任職,走了門路關係非要在省城或京城裡任職,或者是犯下錯誤或其他什麼願意被摘掉了官帽子,但是也沒到被直接免職的程度,對於這些人,往往是保留品級,然後貶為普通科員。歂
有些人受不了會直接辭官回家,但是有些臉皮厚的,或者是奢望著重新起復的一部分人,就會以高品級的身份當一個小科員,這種人很特殊,總體來說數量很少,不算主流。
主流還是那些熬資歷慢慢把品級升上來的。
因為按照大楚帝國的官員相關條例,普通科員無功無過的情況下,也能十年一升,假設一個年輕士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入仕為從九品,往後一輩子裡不立功也不犯錯,也沒人賞識爬不上去。
哪怕他會走上一條絕大部分官員的道路,老老實實熬到三十歲的時候升正九品,四十歲升從八品,五十歲升正八品,等到六十歲的時候就能從七品的品級致仕,並享受從七品的退休待遇。
這種晉升,是隻升品級不升職務,而且薪資其實也不會多到那裡去,因為大楚帝國官員的薪資是分品級工資和職務工資兩部分的,大頭還是在職務工資那裡!
人家吏務部還有財務部都不傻,哪能讓你混一輩子到從七品,然後還拿著從七品主官級別的工資以及退休工資啊。
這種好事想都別想!歂
大楚帝國的官員薪資高,指的是有管理崗位的主官,再次你也得有個副科長的頭銜不是。
不然的話普通科員熬年紀都能熬出來高薪資,財政還不得要破產啊!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官員數量可是非常龐大的,其中又以普通科員的數量佔據了絕大部分。
不管什麼事情,這基數一上來,那麼最終都會演變為龐大的數字。
因此大楚帝國財政的人員,是一直嚴格控制官員們的薪水水平的,避免過高的薪資水平導致地方乃至京畿財政崩潰。
因為有高品級科員的存在,為了避免科員的品級比副科長還高的情況,因此也會把高品級科員調往主官級別更高的科室裡任職。
不會出現一個普通科員都能仗著自己的品級更高,把上司一頓臭罵的情況。歂
大楚帝國的官員體系從伏牛山吏務處時代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各項規章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了。
如此也就形成了當代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以及官員體系。
談不上多好,只能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生產力的進步。在持續的改進,並勉強適應了工業化後的大楚帝國。
兗州府的一系列轄區以及行政機構的變化,就是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構架改革,官員體系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大楚帝國裡,幾乎所有的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在兗州府裡都能看見。
——
羅志學的與御用專列進入兗州府後,一路經過嶧縣、藤縣、邱縣三縣,最後抵達兗州府府治滋陽。歂
之前經過三縣的時候,羅志學雖然沒有下車視察,不過火車在澤縣韓莊火車站以及藤縣火車站加煤加水,所以羅志學還是趁著這段時間,用了幾分鐘接見了這兩個縣的知縣。
這也是羅志學在途徑一些小地方,尤其是那些縣城的時候的通常做法。
在火車加煤加水的時候,人不下車,就在車上花費簡單的幾分鐘接見當地的主官。
不見的話其實也可以,但是沒必要,反正火車都是需要停下來加煤加水的,花幾分鐘見一面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這年頭的火車技術水平還是不咋地,哪怕御用專類採用的已經是最新式的廣三系列火車頭了,但是整體的續航能力依舊不咋地。
正常運營的廣三火車頭拉動的客運列車,在平原地形上基本一百多公里就要加一次的煤炭和澹水,如果是在需要爬坡的地形上,這個續航距離還要再縮短几十公里。
而過載的貨運列車則是續航距離還要更短一些。歂
這也是大楚帝國的鐵路線,很多時候間隔幾十公里就需要一個火車站的原因,甚至有時候在一些偏僻無人的區域裡依舊會設立火車站……為的不是上下旅客,而是為了加煤加水。
當然了,也可以一開始就搭載更多的煤炭和澹水,或者使用輕載以增加續航能力,不過這樣商業運營的時候成本就會更高。
御用專列就是屬於多搭載了煤炭和澹水的列車,不過為了預防萬一,避免各種意外,還是會間隔幾十公里就停下來加一次的煤炭和澹水。
所以也可以看見大楚帝國的御用專列以及其他隨行的列車,基本跑上幾十公里後就會停下來加煤加水。
不過很快就會重新啟程繼續前進。
畢竟火車站裡加煤加水都是有著機械裝置的,加煤加水都很方便,並且快速。
而經過邱縣的時候,御用專列並沒有停下而是直接越過,隨後抵達了兗州府停下。歂
不過羅志學還是沒有在兗州府裡進行公開視察的打算,他依舊是在御用車廂了接見了兗州府知府以及邱縣知縣等當地官員,大約中午時分離開了兗州府,繼續往北前往泰安府。
又是按照慣例在火車上接見了泰安府的當地官員後,御用專列直奔濟南府而去。
濟南府,才是羅志學第三站的視察城市。
第一站是鳳陽、第二站是徐州、第三站則是濟南,這後頭還會天津、幽州、山海關、錦州、遼東等城市。
羅志學不是說什麼沿途城市都會下車視察的,一般只有省城或重要城市,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太會下車停留並視察一天或數天。
沿途的小城市之類的,基本都是在列車停靠加煤加水的時候簡單接見當地官員,聽取彙報就完事了。
畢竟乘坐火車雖然速度快,但其實也就那樣……這年頭的火車平均運營時速也就四五十公里而已,可沒辦法和後世的火車相提並論。歂
羅志學是不可能把大量時間都花費在路上的一些小城市上的。
當天傍晚時分,奔波了近三百公里的御用專列抵達濟南火車站。
御用專列抵達的時候,山東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各參政等當地官員齊齊到火車站迎接。
至於山東巡撫,這人比較雞賊,早早就到了山東南邊的澤縣韓莊火車站等候了……御用專列剛進入山東,在韓莊火車站加煤加水的時候,他就已經覲見了羅志學,並隨同御用專列一路北上了。
不過這也算是常規操作,很多官員們都會選擇這麼做:提前在沿途的火車站等候並恭迎。
這是為了遵循傳統的出城迎接利益。
只不過現在乘坐火車出行的時候,傳統的出城迎接就有些不好搞了,畢竟火車站的間隔動不動就幾十公里的。歂
這意味著官員級別不夠,轄區裡的鐵路線沒有多個火車站的話,還真就搞不了這種前出幾十公里玩迎接這種事。
至於你自己跑到荒郊野外,離城幾十公里,在沒有火車站的地方去迎接……
御用專列連停都不會停……你敢上前追,隨行軍列上的近衛軍能當場給你打一輪排槍。
抵達火車站後,羅志學選擇了在當地的濟南行宮下榻,該濟南行宮本位前明時期的德王王府。
昔年楚軍北伐攻佔濟南時,德王府因為沒遭到什麼太大的破壞,因此羅志學北伐的時候,一度作為臨時行宮所用,稱之為濟南行宮,當年羅志學就是在這裡遙控指揮一系列山東、北直隸的戰役。
北伐戰爭結束後,後續也一直作為行宮由宗務府進行保護,修繕,並沒有被廢棄。
這也是大楚帝國裡,少數幾座長期維持行宮名義而儲存、修繕的皇室行宮。歂
在這裡下榻後,羅志學看見沒什麼變化的濟南行宮,都是浮想起來了當年在這裡指揮一系列北伐戰役的場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