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九十章 帝國新的征程:吃飽飯!,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為一個後來者,羅志學其實很清楚自己搞出來的參務制度以及軍務制度還有翰林院制度的優缺點以及可能存在的皇權旁落的隱患。
畢竟他搞出來的參務制度,在官員任命上效仿的是清中後期的軍機處,只不過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細分了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的職權,明確了各個參務大臣的職權,而不是說什麼都能管的狀態。
這種制度有好有壞的,好處就是職權更加清晰,不會出現職權交叉,誰都能插一腳的狀態。
但是也有壞處,那就是長期掌控一部分職權的參務大臣,在所屬領域裡權勢極大。
在明王朝的內閣乃至清朝軍機處,那些內閣大臣或軍機大臣們,實際上是沒有明確職權的,這意味著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和其他同等地位的內閣、軍機大臣們進行相互妥協,利益交換,同時得拉攏一大批利益相關的官員們,形成一個所謂的派系後才能夠展現其權力,進而實現其政治抱負或者什麼野心之類的,這也是明朝黨爭由來的重要原因,不拿上一堆人哪怕是閣臣啥也幹不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則是跳過了這一步,直接以分管某事務的名義,明確了參務大臣的職權。
不用拉攏爭奪,不用相互妥協,該參務大臣在其分管領域裡,就擁有絕對的權威。
比如分管經濟事務的參務大臣,其權勢是非常大的,幾乎所有和經濟相關的事務都有職權,分管的工商部,財務部,農林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他的直接下屬單位。
在重大經濟事務上,完全有權力進行單獨處理,不需要和其他的參務大臣們進行妥協或利益交換。
他只需要對皇帝負責就行了。
而其他的參務大臣們也基本如此。
這些參務大臣們,都只需要直接向皇帝負責,並不需要對參務院這個機構本身負責。
這意味著,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那麼在處理諸多政務的時候,就會極大的可能事事聽從分管大臣的意見,久而久之形成慣例的話,那麼皇帝也就失去了這部分權力……
如此一來,也就是皇權旁落了。
但是一旦沒有上頭的皇帝壓著,進行多方的平衡,那麼這些在權勢上平等的參務大臣們,他們可能就會各幹各的,不存在協調、統一步驟情況,最終導致帝國在整體戰略上存在內部的劇烈分歧。
在這種制度上,分管事務的參務大臣權勢被加強了,而作為他們唯一上司的皇帝,也需要足夠的能力,要不然的話無法進行平衡,最終整個政治構架裡的最頂層就會出現分裂的情況。
該如何解決這個辦法?
羅志學其實很清楚的……縱觀古今中外歷史,解決方法就一個:透過某種方式設立一個首輔或首相、丞相之類的職務,讓丞相代替皇帝成為決策者。
這意味著什麼?
皇權旁落!
如果說丞相是皇帝能夠隨意任免的,那麼皇帝勉強還可以保留一部分的皇權。
但是一旦繼續發展,當皇帝失去了任免丞相的許可權,或者說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那麼皇權就徹底完蛋了。
類似的情況有明王朝的內閣制度,他們的內閣成員可不是皇帝任免的,而是大臣們廷推出來的……讓誰當內閣大臣,明王朝的皇帝們是沒有權力決定的……有這個權力的只有大臣。
當然了,明王朝的皇帝可以罷免內閣大臣……算是保住了一小部分的皇權,明末時期的崇禎就是利用這個權力,罷免乃至殺了一大堆的內閣大臣……但即便如此,崇禎也無法決定讓誰進入內閣。
如果這個制度再進一步演化,決定內閣大臣任免的權力直接交給更多人,比如更多的官僚或者貴族,那麼就會逐步演變為近代歷史裡的君主立憲,更進一步為資格選舉制度。
如果民智更進一步,工商業持續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那麼就會逐步演變為普選制度,由民眾選舉出來一個首相。
等到最終,皇帝只能成為一個吉祥物!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皇權逐步旁落的過程……後世的君主立憲國家,除了極少數外,大部分都走了這麼一個大概的過程。
對此,羅志學心中其實很清楚的。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或者說,這是生產力不斷發展後的必然性……
只要他羅志學堅定不移的持續發展工商業,持續不斷的進行普及教育,那麼大楚帝國……不,準確的說是大楚帝國羅家皇室的未來就只能有兩個未來:一個是皇權不斷旁落,最終演變為現代化的君主立憲,羅志學的後代保住皇位,但是隻能當一個吉祥物。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皇室不甘心失去權力,保持持續高壓之類的政策,但是紙始終是包不住火的,等到一定極限後,他羅家皇室就會如同一朵在夜空裡綻放的煙花……砰……沒了!
中途可能會出現反覆,也可能會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動盪。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基本逃不了這兩個結局。
當然,其實羅志學也可以選擇走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堅決不開啟民智,封鎖資訊,把國民都當成牛羊一樣放牧……
只要民智不啟,再加上目前的生產力,再加上適當的政治構架,那麼他羅家王朝的統治就能延續很久很久……當然,到最後肯定也是要完蛋的,只是能夠讓羅家王朝的統治延續更久一些而已。
但是羅志學卻不願意這麼幹啊。
他來到這個時代,建立起來了大楚帝國,而且還把大楚帝國打造成為世界霸主帝國……他也是有著自己的追求的。
以前只是想著造反當個皇帝,中間有一段時間則是追求權勢的穩固,搞一大堆各種政治平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防備臣子造反,穩固皇室權力上。
但是到了後期,羅志學的心態也有些變化了……這皇帝已經當上了,權勢也非常的穩固,帝國整體也積極向上……這個時候他還能追求什麼?
嗯,其實有一段時間裡羅志學也不知道該追求什麼了,因此有幾年時間裡羅志學都是很懶的,天天待在後宮裡和一群嬪妃們吃喝玩樂,間隔幾天才去外朝見一見那些參務大臣們……還別說,羅志學設計的這一套政治構架,在沒有羅志學這個皇帝親自掌控的情況下,只要沒遇上什麼大事,其實有羅志學或沒有羅志學區別都不大。
尤其是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皇帝參與,下頭的大臣們自己就能解決了。
所以大概承順二十五年到承順三十年這幾年裡,羅志學偷懶比較少處理政務,大楚帝國依舊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步驟……當然有得有失,這幾年裡因為羅志學偷懶,進而大幅度放權後,也就導致形成了一些對皇權而言不太好的所謂慣例……以往需要皇帝親自決策的事務,現在參務大臣們自己開個小會,商討一些就能投票做出決定了。
羅志學對此很清楚,只是不太在乎而已。
一直等到承順三十年後,羅志學覺得天天這麼吃喝玩樂也沒啥意思……有種混吃等死的感覺。
再加上大楚帝國國力持續上漲,也是讓羅志學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後心中也生出了新的野望。
這輩子,活著的時候能擁有的東西他基本都有了……所以就開始變得追求所謂的身後名。
想要成為華夏數千年曆史來最偉大的皇帝……而且這個最偉大,還不是自己吹噓或者臣子們吹捧的,甚至都不是當代人的評價。
羅志學希望自己死了之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人們依舊認為他是華夏數千年來最偉大的皇帝。
人嘛,總得有點追求不是。
當羅志學有了心態的變化後,大楚帝國的高層戰略也就隨之出現了轉變……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大楚帝國並沒有和以往一樣單純的追求開疆擴土,片面的追求更大的國土,更多的工廠這些東西。
而是開始更加註重民生!
等到了這兩年,帝國高層裡在羅志學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擴張思潮,那就是與其把土著都滅掉,把土地都搶過來……不如讓土著們繼續活著種田挖礦,進而產生剩餘價值,他們楚國人只需要生產些許的工業產品,用這些工業產品把土著的剩餘價值拿過來就行了。
如此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
而帝國高層的這種轉變,除了國內的一系列原因外,也和羅志學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有關係。
因為羅志學想要當一個哪怕是數百年後,普通民眾都交口稱讚的好皇帝!
而對於絕大部分普通民眾而言,什麼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帶領國家走向強大,吊打各國,開疆擴土的皇帝,讓帝國變成日不落帝國的皇帝?
那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倫敦城裡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平均壽命比清王朝的佃戶還慘的工人們,肯定是要罵孃的……明治維新乃至到二戰前日本那些眼睜睜看著青梅竹馬出國下海為國家賺取外匯的日本人也是要罵孃的。
國家強大……並不意味著民眾會認為你是個好的統治者。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不管,也不懂這些國際爭霸……他們只關心一日三餐!
用最簡單,最樸素的話來說就是: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的皇帝,才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能夠讓民眾過上生活富裕,順帶在國際上也能吊打他國,讓民眾在聊天的時候也能自嗨一下,那麼就是好上加好。
國強且民富……不,順序得換一下,民富且國強,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開始讓羅志學考慮更多的東西,比如帝國在海外的一系列擴張,一系列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爭奪領土?開拓生存空間?掠奪資源?
當然是……
但是問題來,為什麼要這麼做?
以前羅志學只是覺得海外有些地方很不錯,必須拿下來,什麼馬六甲的,南非的金礦啊,北美洲啊……羅志學只是覺得這些地方好,然後就派兵去拿下來了!
但是出發點,並不是說為了改善國民的生活,更多的其實是一種類似玩戰略遊戲的心態,好地方總想著搶下來……
很多後世的一些戰略遊戲玩家,為了搶地盤佔格子,為此不惜拉高稅收,降低民眾生活水平,引起國內暴亂也要強行提升軍備吞併周邊國家……就為了搞出來一個所謂的大國!
羅志學之前的行為,多少也和這些有些類似,儘管大楚帝國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裡緩解了國內人多地少的矛盾,為國內企業帶來的了更多的資源以及市場。
但必須說的是,這些結果並不是羅志學一開始就追求的結果。
羅志學當年所追求的,還是為了建立一個橫跨全球各大洲的日不落帝國。
兩者看似結果也差不多,但那是建立在大楚帝國本身足夠強悍的前提下,萬一帝國實力稍微差一些,那麼如此強勢且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就會引起諸多內部問題,甚至叛亂……而按照當年羅志學的心態,那麼是國內發生叛亂了,也會強壓著繼續擴張的!
建立一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這是他早些年,尤其是在承順三十年之前的一些目標,以及制定諸多戰略政策的出發點。
但是承順三十年後,羅志學的出發點就有些不一樣了。
縱然帝國還是在海外進行擴張,國內也在持續進行各種改革,但是出發點不一樣,因此具體的施行方法也不一樣,追求的目的也不一樣。
如今的羅志學,追求的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所謂的強大帝國,而是為了民眾生活的更好一些。
帝國最近幾年費盡心思的對外擴張搞殖民,美洲農業開發以及在國內持續對農業進行扶持,開發東北乃至漠南的農業。
為的不是什麼強大的帝國,僅僅是為了提升人均糧食。
羅志學想要把年人均糧食消耗量從三百八十公斤左右,提升到年人均糧食消耗量四百公斤!
僅此而已!
這些才是羅志學在進入承順三十年後所追求的東西,建立一個民富國強的帝國。
他雖然持續讓帝國的陸海軍能橫掃各國土著……但這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
他的目的是讓帝國數億民眾能真正的吃飽飯,吃好飯、能穿得暖,穿得好、還要住上寬敞明亮的房屋、休息日的時候,能夠一家老小帶著笑容走親訪友或外出度假。
他希望自己治下的帝國民眾,能夠生活富足且幸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宏偉且艱難的目標,放眼華夏數千年曆史來,從來沒有一個皇帝能夠做到過,甚至古今中外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能夠做到。
就連羅志學自己的信心也不是很充足……縱然他的帝國是如此的強大,但是距離他所設定的目標依舊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但是羅志學相信,只要自己堅定的朝著自己所設立的目標前進,總歸是有機會的,就算最後做不到完美,但是能夠達到一部分那麼也不算完全落空。
人嘛,總得給自己一些目標,要不然就真的只能混吃等死了。
只是相對於普通人的人生目標而言,羅志學的新人生目標有些虛幻且不現實……
羅志學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者說野心太過夢幻了一些,所以他也是採取了分步走的策略。
幸福這個詞太虛幻,一時半會的是顧不上了,生活富足也太難……四億多人口呢,人均富裕那可太難了。
所以羅志學把目標放在了比較現實,近期內透過努力有可能實現的目標:
讓民眾吃飽飯……真正意義上的吃飽飯,人均四百公斤糧食的那種!
縱然帝國人口很多,不算海外領地,光是本土都有四億多,奔著五億人口去了……
但是他還就不信了,全球那麼多土地種出來的糧食,還養不起四五億人!
他更不信,大量經費和補貼砸下去,連個化肥量產以及雜交水稻都弄不出來……不可能的。
所以就當歐洲遠征軍們在歐洲奮戰,試圖撬開整個歐洲市場,把整個歐洲當成農產品以及工業原料供應地以及工業商品傾銷地的時候。
羅志學也是在承順三十七年十月份,正式在金陵城召開了擴大參務會議,重點討論糧食生產以及供應問題。
“五年內,朕要五年內讓人均糧食達到四百公斤!”
“開發更多的荒地,透過貿易進口更多的糧食,透過更多更完善的水利設施,種植技術提升糧食畝產水平……想方設法提升人均糧食水平!”
“讓廣大百姓吃飽飯,是朕的使命,也是你們的責任!”
“要進一步組織開發本土的荒地,東北還有漠南地區,乃至湖廣雲貴等地區的糧食開發都要更加的深入,同時要大力打擊魚米之鄉,糧食重要產地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大規模侵佔糧食耕地的行為。”
“城市發展很重要,但是糧食供應更加重要!”
“要進一步擴大糧食進口來源,北美的農業開發還是嚴重不足,北美的中西部地區才是糧食產量重地,還有印度以及非洲乃至後續的歐洲,這些地方的糧食供應水平必須進一步提升。”
“要注重新技術的研發以及應用,朕聽說海軍那邊搞出來了冷凍船以保障艦隊遠洋航行時候的食物供應,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這種冷凍船技術,大規模的在海外發展畜牧養殖技術,然後透過冷凍船把大量的肉食運輸到本土來,增加本土的肉食供應?”
“化肥相關技術研發這麼多年了,如今都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為什麼會這樣?是經費不夠,還是技術人員不足?相關部門要及時的找出問題來,然後解決問題,加快化肥量產。”
“還有那雜交水稻,也搞了不少年了,現在也沒個結果,問題出在哪裡?朕聽皇家科學院那邊說是是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本身就非常耗時間,需要不斷的進行各種嘗試性的水稻培育,這個過程本身就比較耗費時間。”
“既然水稻培育耗費時間,那麼是不是可以搞更多的雜交水稻培育基地,同時展開多項不同的研究?縮短整個嘗試培育過程?”
“糧食問題有很多,但是不能當看不見,不關心!”
“朕希望透過齊心協力,在五年內把糧食供應問題解決掉,至少要解決一部分。”
說了一大通話後,羅志學環視一圈眾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們,隨後朗聲道:“朕即將開始新的征程,而前進的路上,朕希望眾位愛卿不要掉隊!”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