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零一章 王立清的野心,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孫旭帶著一群機修師們天天忙著安裝除錯第二分廠裝置的時候,安華紡織公司的老闆王立清也忙的腳不沾地。
連續好幾天都是在接見或拜見諸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或潛在的合作伙伴,其中以銷售渠道里的渠道商以及客戶居多。
隨著安華紡織公司的持續擴張,尤其是收購了隆東紡織公司改為第二分廠後,安華紡織公司的新型棉紗的產量持續攀升,而產能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後銷售方面自然也就遇上了相應的挑戰。
倒不是說新型棉紗賣不出去,如今新型棉紗面世不過兩年多,並且憑藉著優秀的質量以及超高價效比迅速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下游的各織布廠也順應方向採購大量的新型棉紗,織出來性價格比更高的布匹。
因此目前來說新型棉紗依舊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程度。
對整個棉紗市場而言,目前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而新型棉紗的市場份額還處於高速攀升當中。
因此安華紡織公司哪怕是設立第二分廠後產量大增,這新型棉紗依舊是不用擔心銷量的。
問題是,棉紗也分中高低端,其中最賺錢的自然不是高階棉紗,雖然成本也高,但是售價更高,生產起來的話人均產值更高。
但是高階市場也是有限的,畢竟棉紡市場裡的主流依舊是大量的中低端市場,高階市場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份額。
而這兩年裡幾乎所有投產新型棉紗的廠商,為了追求利潤幾乎都在生產高階新型棉紗,這麼多的大型綜合紡織公司,再加上一批獨立棉紗廠商都一股腦跑去做高階市場。
這高階市場自然而然的很快就飽和了。
所以今年冬天開始,就已經開始有新型棉紗廠商開始進軍中端市場了。
而安華紡織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境地,依靠王立清打造出來的銷售渠道,尤其是費勁心思敲定下來的十多家長期合作的戰略客戶,他們的高階布匹產能基本已經飽和了……就算是他們擴大產量,估計高階布匹也賣不出去了……畢竟這些客戶的高階布匹銷售渠道也是有限的。
當面臨著競爭的時候也不是想要賣就能夠賣出去的。
這下游的織布廠商高階布匹無法繼續擴大市場,作為中游供貨商的安華紡織公司得自然也無法銷售更多的高階棉紗了。
高階市場已經飽和了!
如此情況下,王立清也開始了轉型,收購破產的隆東紡織公司打造為生產中端棉紗為主的第二分廠,以新型的中端棉紗繼續搶佔市場份額,並維持一定的高利潤,就是王立清和幾個高管商議出來的決策。
這個決策實際上在夏天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了,儘管那個時候高階市場還有餘量,不過王立清他們已經看到了高階市場即將飽和的跡象,所以提前開始了準備。
收購隆東紡織公司獲得擴產的地皮廠房以及數百名熟練工人,同時技術部門也是早早研究中端棉紗,儘可能的在降低生產成本的情況下保障一定的棉紗質量,以獲得市場競爭力。
如此到了現在,才有了第二分廠的成立!
而作為整個公司的老闆,王立清也是在剛入秋的時候就開始為中端棉紗開拓市場了,雖然這個過程裡也敲定了不少潛在的合作商,但是總歸是沒有大規模投產,分廠也沒有生產出來批次的中端棉紗,只有總廠那邊試驗投產的些許樣品,總歸是說服力差了些。
不少合作商一方面是看在安華紡織公司的實力以及王立清的信譽上提前簽訂了採購合同,但是也有一些合作商希望看到產品,尤其是看到生產線穩定投產後,才和安華紡織公司簽訂長期的戰略合作合同。
至於零散的出售,隨便找一些買家……短時間內賺的錢其實還更多一些,但這可不是王立清的風格。
安華紡織公司的產量是龐大的,算上未來第二分廠投產後,其新型棉紗的產能在松江城裡獨立棉紗廠商都能算得上第一名了,哪怕是放在整個松江府地區的棉紡行業裡,也就是算上那些自產自銷的綜合紡織公司裡,其新型棉紗的產能也能算得上是前三名了。
如此龐大的新型棉紗產量,可不是說能夠在市場上隨便散賣的……沒有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經營風險太大,但凡出點什麼波動,那麼銷售渠道就會出現問題,銷售一出問題那麼就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經營。
而一旦經營出現問題,產銷兩跌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安華紡織公司的現金流斷裂,到時候可就麻煩大了。
要知道為了持續擴張,搶佔市場份額,王立清過去兩年裡除了把工廠自有的利潤也投入到擴大規模之外,其實還找銀行大量貸款。
畢竟王立清的野心還是挺大的,他要擴充套件的不僅僅是工廠本身,還開始涉足上游的棉花供應產業,收購了一家專門從事海外棉紗進口貿易的公司外,還收購了三家不同地區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進而在國內就擁有大小五個棉紗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裡除了小部分是棉花公司自行種植外,大部分其實還是和當地的棉農簽署長期的包銷合同,進而獲得穩定的棉花來源。
這種棉花包銷合同,其實對於企業來說經營負擔非常大,平時沒啥事還好,但是一旦銷量出現問題,這邊賣不出去,那邊還要持續不斷的花錢採購棉農的棉花,這擠佔的現金流可就是非常龐大,稍有不少就會導致破產的。
別看棉花合作種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農產業,但實際上這玩意是正兒八經的資本密集行業,手裡頭不手握大把資金根本玩不下去。
這種情況和生絲行業非常類似,國內的生絲行業裡,那些巢絲廠每年都要收購大量的蠶繭,而蠶繭這東西在目前來說很少有能夠大規模種植生產的,普遍還是家庭蠶農為主。
那些巢絲廠為了確保自家的蠶繭供應,往往會設立相應的子公司,或者和相應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會和廣大的蠶農們達成數年的排他性包銷協議,蠶農養出來的蠶繭只能賣給他們,價格也相對固定只會小幅度波動。
而蠶繭貴啊……很多大型巢絲廠企業每年用於收購蠶繭的支出就是動不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
同時蠶繭這東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穩定出產,而是固定在某一時期裡成熟出產,這意味著每一年的某個時期裡,巢絲廠或相關的蠶繭貿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資金來收購蠶繭。
然後再慢慢在一年內把蠶繭加工為生絲,最後賣出去慢慢回籠資金……這意味著原材料所佔用的資金會非常大。
這手裡沒有充足的資金,甭管是你自己的還是貸款來的資金……沒有大量的現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紡產業的資本密集程度雖然不如生絲行業那麼極端,但是在棉紗領域裡也差不多……人家棉農在秋天收購了棉花後賣給你,是要拿到錢的,而你想要把棉花賣出去或者生產為棉紗再賣出去,這可是一個持續時間很漫長的事情,對資金的壓力非常大。
王立清為什麼能夠收購三家國內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啊,就是因為這三家棉紗公司自己步子誇得太大,但是銷路卻是沒有跟上,最終導致現金流破裂,陷入了經營困難,最後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從事棉花進口貿易的貿易公司,這家企業倒不是什麼經營不善的企業,相反經營的還很不錯,在美洲地區擁有非常穩定的棉花來源,把棉花運回國內就是賺錢的,只是利潤也不高就是了。
畢竟棉紗這種大宗物資,其價格其實很透明的,光靠當個二手販子想要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這些問題對於王立清而言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王立清的安華紡織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戶,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購這三家棉花種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進口貿易公司,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裡賺多少錢,而是為了確保自家的棉花供應不出問題,同時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
說白了,不指望這些原材料供應的子公司賺錢,賺錢的是紡紗工廠。
但是這一系列收購,尤其是三家可謂算得上是資本密集棉花合作種植公司,需要的資金非常多,為此找銀行貸款了不少錢。
建立原材料供應體系,再加上棉紗工廠的持續擴張,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也因為如此,其實安華紡織公司的負債也不少,對現金流的穩定也更加看重。
也就更加需要一些能夠長期採購的戰略合作伙伴,哪怕是在利潤上做出一定的讓步,王立清也願意和這些長期採購的戰略合作伙伴簽訂一份長期合作的合同。
只不過長期戰略合作伙伴不是那麼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織布廠商也怕你安華紡織公司哪一天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導致他們棉紗供應出現問題。
這種事,需要的是雙方彼此的信任,並不是你單方面想要有就能夠有的事情。
為此,王立清過去一兩個月裡不斷奔波,靠著安華紡織公司以及自己在過去二十年來建立的穩定商譽,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廠商,但是算算合同的採購額卻是不多,連第二分廠的預計總產量一半都還不到呢。
所以他還得繼續努力,儘可能的找更多的戰略合作伙伴!
而在這之前嘛,這些沒有找到長期戰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紗產能,還需要其他的渠道來賣出去。
這個時候,之前隆東紡織公司原有的銷售渠道就體現出來了價值,原來隆東紡織公司的銷售渠道,儘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上不來臺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織布廠,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還有一些乾脆是棉紗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紗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再賣給廣大農村地區裡的農民。
在當代裡,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經濟不怎麼發達的部分偏僻農村地區裡,依舊存在著典型的小農經濟,也就是自耕自織,很多農民甚至連棉花都是自己種的……然後直接紡紗織布。
反正統一戰爭時期就出現,並廣泛推廣到全國的手工紡紗機其實效率也蠻高的(珍妮紡織機),一些家庭作坊裡的手工織布機同樣也是效率很不錯。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輸入成本高昂,同時又工業發展落後的偏僻地區裡,這種家庭作坊模式的紡織業依舊廣泛存在。
所以別覺得大楚帝國裡連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紗都搞出來了,然後就瞬間把其他的棉紡生產模式都給淘汰了,其實並不是的……哪怕是承順三十七年冬天的現在,工業用高壓蒸汽機都已經進入棉紡行業十幾年了,但是水動力紡織廠依舊還有很多,同時還存在著大量採用手動紡紗機、手動織布機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產效率看似天差地別的棉紡生產技術,其實是同時存在於大楚帝國內的。
畢竟是大楚帝國實在太大……人口太多,雖然火車和輪船都出現十幾年了,在東部沿海沿江的城市裡甚至出現了大規模工業化城市,但是依舊有很多地方沒有通火車,也沒有通輪船,其交通模式依舊是依靠原始的陸地馬車運輸甚至是肩挑手提。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著機器轟鳴的聲音,很多偏僻農村地區裡還是保持著比較落後的局面。
在這些偏僻落後的農村地區裡,小農經濟模式依舊是主流的經濟模式,外部的工業商品在這些地方其實沒啥市場……比如布匹這東西,甭管你的布匹價格高低,當地的農民就是不賣……因為你布匹價格再低也沒用。
他們還是寧願自己隨便在田頭山間角落裡種的棉花,然後自己紡紗織布,手工縫製……甚至就連紡紗機,織布機這些東西基本都是當地工匠打造的,根本沒有外來機械工廠的生存空間。
唯一能夠有比較好銷量空間的就是各類鐵製品的,比如農具,廚具,日用五金之類的東西。
這並不是說這些農民們不知道工業商品的好處,他們其實也想要穿上那些顏色鮮豔不掉色,柔軟舒服的布匹……問題是他們買不起或者說捨不得買。
對於缺乏其他經濟收入來源,沒有工作機會的偏僻落後地區的農民而言,收入來源其實很有限,手頭上可支配的錢更有限,所以在諸多方面都是能省就省……哪怕為此付出在很多城裡人看起來很不划算的更多勞動時間。
很多城裡人認為,隨便去工廠裡打工,一個月再說也能賺個兩三塊啊,這兩三塊足夠溫飽了。
但是對於偏僻農村地區的人而言,一個月兩三塊的現金收入是奢望……很多偏僻農村家庭甚至連孩子上小學,一年不過才一塊多的學費以及書本費都拿不出來。
當代的大楚帝國發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有松江城這樣的超級大城市,資產動不動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大老闆,也有孫旭這樣薪資收入上千甚至好幾千的高收入群體。
但是另外一方面,松江城裡還有廣大一個月只能拿三四塊,連溫飽都很勉強的底層工人群體,更有在廣大偏僻落後農村地區裡的農民們,他們的經濟條件更落後。
而這些情況的存在,也是導致了棉紡行業裡,手工紡織業,水動力紡織業,蒸汽紡織業同時存在的情況。
有好有壞,這種情況其實也給了很多棉紗廠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那就是除了給城市裡的那些中大型織布廠供貨外,還可以給廣大鄉鎮地區裡小型織布廠,家庭作坊供應優質廉價的棉紗。
甚至都可以直接把棉紗買到農村地區的,不少農村地區的農民不會自己種植棉花並紡紗的,而是會從鄉鎮上的零售商人裡購買大工廠生產的優質廉價棉紗,然後自行織布使用,還有一些則是購買棉紗織出來布匹後,又出售給那些布匹收購商人,賺的辛苦小錢。
而隆東紡織公司的原有銷售渠道,針對的就是鄉鎮市場。
在這一塊上,其實王立清以前接觸都不多,畢竟他的安華紡織公司以前雖然賺錢也不算多,但是經營還算穩定,基本都是供貨給周邊城市的織布廠商或者中小型綜合紡織公司,基本不散賣。
但是現在,王立清卻是覺得除了向大廠商大量供貨外,利用隆東紡織公司的原有銷售渠道,擴大縣鎮市場的銷售渠道也是一個很可行的辦法。
畢竟棉紡行業實在太大了,大城市的棉紡行業看似紅紅火火很熱鬧,大企業也多的很。
但實際上要說整體產量……實際上廣大縣城以及鎮上的小型紡織公司以及家庭作坊才是正兒八經的巨無霸。
蘇秦紡織公司這種巨無霸,其實大部分市場都侷限在交通便利的中大型城市,而且哪怕是在這些城市裡的市場佔有份額也很小的……蘇秦紡織公司之所以變成巨無霸,就在於他們的產品在各地雖然所佔份額都不咋地,但是人家全國賣啊……這裡一點市場份額,哪裡一點市場份額……這全國各地的市場銷量加起來,那可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了。
而蘇秦紡織公司固然是巨無霸,但是這種大型紡織公司在全國也沒幾家。
然而紮根在縣城以及鎮上的那些小型棉紡工廠乃至家庭作坊,那數量可海了去……連帝國官方都搞不清楚縣鎮地區裡到底有多少棉紡工廠……因為很多微型的棉紡工廠是以家庭作坊模式存在,太雜太亂。
哪怕是一向強勢無比的稅務部,都很難搞清楚這些家庭作坊的數量和規模並且順利收稅。
家庭作坊這東西,在各行各業其實都普遍大量存在,而且存在著管理困難,收稅更困難的情況。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家庭作坊這東西在大楚帝國的經濟體系裡,在縣鎮地區裡提供就業,活躍經濟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這也是帝國高層對現有家庭作坊經濟模式固然存在諸多問題,甚至連收稅都很困難的情況下,但是依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
這個就跟紅薯一樣,誰都知道紅薯不能天天吃,會導致營養不良……但是總比餓肚子好不是。
所以哪怕是現在,大楚帝國裡的縣鎮經濟裡,小微型工廠以及家庭作坊依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基於這種情況,王立清認為縣鎮市場是大有可為!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