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 期待視域,觀眾心理學,餘秋雨,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海德格爾
接受美學家從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波普爾和曼海姆等學者那裡接過了期待視域的提法,加註了自己的內容。在姚斯看來,期待視域是接受者在接受作品前的定向預期。所謂定向預期是指這種預期停留在一定的界域裡邊,而這種界域則是由接受者以前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經驗決定的。期待視域的命題確認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接受者的心理並不是一種真空,而是早就有了預置結構。這種預置結構由明明暗暗的記憶、情感積聚而成,與作品的結構相撞擊,並在撞擊過程中決定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並決定是否突破這種預置的心理結構,把審美活動推向新的境界。
胡塞爾
姚斯說:
一部文學作品,即便以嶄新的面目出現,也不可能在資訊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展示自身。但它可以透過預告、公開的或隱蔽的訊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示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中,隨之開始喚起“中間與終結”的期待,於是這種期待便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這類文字的流派和風格的特殊規則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變、重新定向,或諷刺性地實現。在審美視野的主要視野中,接受一篇文字的心理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種只憑主觀印象的任意羅列,而是在感知定向過程中特殊指令的實現。感知定向可以根據其構成動機和觸發訊號得以理解,也能透過文字的語言學加以描述。
一個相應的、不斷建立和改變視域的過程,也決定著個別文字與形成流派的後繼諸文字間的關係。這一新文字喚起了讀者(觀眾)的期待視域和由先前文字所形成的準則,而這一期待視域和這一準則,則處在不斷變化、修正、改變,甚至再生產之中。變化和修正決定了它們的範圍,而改變和再生產則決定了型別結構的界限。
我們一般認為,接受者參與創作,一定是順向創作,即按照創作者的意圖和文字發揮主動,填漏添彩。但接受美學認為,更多的是誤讀、岔讀、抱有成見之讀。由於接受者的誤讀是由他們的文化背景、特殊履歷和時代風尚所造成的,因此即便誤讀,也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在這種必然性的“誤讀”前,“正讀”是什麼呢?“正讀”重要嗎?
當然,也會出現作品展現與期待視域比較接近的情況,這就會使接受者進入一種快速、輕便的接受過程,但這樣的過程未必能產生深刻的審美愉悅。只有當作品展現與期待視域產生大大小小的牴牾、摩擦時,才會因陌生感、衝擊感、對峙感而產生審美興奮和創作興奮。
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美學支援在創作心理和接受心理之間所產生的落差,不認為創作者有權利要求接受者在評論作品時有必要貼近創作意圖。
任何一種接受,都是一種有落差的改造。正是落差,產生力度,然後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反過來又會改造作品,卻也不存在一種“準確的”改造,一切都是雙向影響、雙向誤讀、雙向改造。
這裡,已牽涉到個人期待視域和公共期待視域這兩個概念。相比之下,公共期待視域更值得重視,因為作為一種集體期待,決定著大量的個人期待以及期待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無法選擇觀眾,他們天天與之斡旋的,正是公共期待視域。
期待視域的概念,從心理學的專業上進一步確定了“觀眾”的含義。觀眾作為一個接受者群體,在心理活動上的公共性、預設性、必然的誤讀性,以及在誤讀基礎上的可塑造性、可影響性,決定了這個群體的深層特徵。這種認知,已經展現出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