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91章:全線遊擊,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小說天地),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涉及土著更多,規模更大的遷移計劃,那就是將所有參加叛亂的土司所轄的百姓,全部遷往北方地區。

至於如何安置,相信昊菁皇帝對此有豐富的經驗,而且遷移人口達到數十萬的話,其中的利益將會相當巨大……

換作平時,沐天波對這個計劃是相當的心動,但現在的首要任務是配合聖上征討莽白,實在沒時間也沒人力來執行這個計劃。

可若是隻將俘虜送走的話,一旦大軍入緬作戰,那些土司對朝廷有所不滿的親屬再次興風作浪,半個雲南地區就還要重蹈覆轍。

痛定思痛之後,沐天波在馬士英的反覆遊說之下,又聽取了老將軍龍在田的建議,最終決定執行這個遷移計劃。

但凡參與過叛亂的部落,不論是否願意北上,都要遷走。否則便是居心叵測,圖謀不軌,將會株連論處。

初步估算,涉及人口將會達到五十萬以上,按照每人十兩銀子計算,總價便高達五百萬兩之巨!

換算過來,這能買到多少蒸汽坦克呀!

馬士英見到那些土著百姓,眼睛裡都冒著金光……

為了彰顯朝廷的英明,凡是沒有參與叛亂的土司,對其利益秋毫無犯,還可以獲得叛亂土司的部分土地。

作為代價,得到利益均沾待遇的老實土司們必須派兵參加王師的第二次徵緬行動。

經過一番折騰之後,等沐天波再次率軍攻入緬北地區,已經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緬軍又重新佔領了之前喪失的全部地區,還趁亂向北蠶食掉了大片的明國土地。

等於說北路軍又要重打一遍得寸進尺的緬軍,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此時南路軍已經兵分三路,從沿海地區逆流而上,攻入緬甸腹地達到近五百里。

要不是考慮到補給線頻繁被緬軍騎兵襲擊,明軍的攻擊縱深還會更大一些。

但對遲遲未曾見到沐天波派來的送信飛騎,崇禎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沐天波素來對自己恭敬有佳,也不曾聽說其在雲南飛揚跋扈,擁兵自重。

此番配合自己出兵討伐緬甸,應該不會發生類似陽奉陰違的事情。

或許是莽白在南部敗給大明王師之後,又將主力調往北方去與北路軍決戰了。

這也並非不可能,待擊敗北路軍之後,再調頭專心對陣南路軍。

不過一切都只是崇禎的猜測,實際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當下的進度,要消滅莽白的主力,恐怕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而收復整個緬甸,即佔據這裡的大部分地區,將會耗時五年左右。

因為緬甸地形的緣故,以土司兵為主的山地步兵將發揮不小的作用。

沒有這些山地步兵,莽白即使失去大量的騎兵和步兵,仍舊可以在山區進行遊擊戰。

比較起來,緬甸戰場的情況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東北戰場,周遇吉所率領的八十萬大軍在透過剌魯衛段的松花江之後,便遭遇了東虜大規模的游擊戰……

由於近些年頻繁遭到明軍的進攻,大清王師主力早已不堪重負,再不具備與明軍進行決戰的能力。

多爾袞便提議清軍以牛錄為作戰單位,化整為零,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開始在大清境內進行打了就跑的機動作戰。

打死一個蠻子就算是收穫,一個不嫌少,一百個不嫌多,積少成多,逐漸消耗蠻明的軍力。

此舉儘管遭到了豪格的堅決反對,但順雞還是同意了十四叔的建議。

大清國力與軍力都與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儲存實力的同時,還要力爭多殺蠻子。

賞銀也只能以繳獲的形式撥發,各部搶到手的便是自己的,多勞多得。

各部將士憑藉戰果與戰利品的品質高低與數量多寡,來獲得相應的爵位及抬旗待遇。

由於難以取勝明軍,又不能跨越千里去關內劫掠,還要養活大量兵馬。

時至今日,大清國庫基本告罄,多爾袞這提議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各旗及各部都要吃苦耐勞,自力更生,只有如此才能迎來否極泰來的時候。

阿巴泰在年前不幸病逝,其長子尚建於次子博和託先後在對明作戰中戰死。

正灰旗由三子博洛與四子嶽樂各領兩個甲剌的人馬,餘下一個甲喇歸五子和度所有。

而之前統領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在阿巴泰病死沒過半個月,也跟他而去。

濟爾哈朗的長子富爾敦在兩年前病死,次子濟度與三子勒度均戰死沙場,四子巴爾堪重傷不治而亡。

六子席相簿幼殤,七子固美、八子留錫、九子武錫、十子海倫都尚且年幼,鑲藍旗的的人馬由五子輝蘭暫時接管。

考慮到濟爾哈朗生前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順雞才沒讓他人瓜分了鑲藍旗。

否則憑藉二十出頭的輝蘭,根本無力阻擋其叔叔們對鑲藍旗人馬的蠶食。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不論皇族兄弟接管,還是其他人接管,都對自己不利。

順雞便沒有讓外人染指鑲藍旗,只要濟爾哈朗的四個歲數較小的兒子成年,便可各自分到一個甲喇的人馬。

若是成不了年,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濟爾哈朗的葬禮上,豪格曾痛哭流涕,事後還對輝蘭語重心長地叮囑了一番。

兩藍旗畢竟是一家人,只要團結一致,便可所向披靡,諸如此類的話。

輝蘭雖然年紀不大,但腦子並不傻,對於這位叔叔的意圖非常清楚。

以眼下不宜,謹遵聖旨為由,婉拒了豪格的試探。

不然同意了這位叔叔的提議,往後他們兄弟五人就沒好日子過了。

豪格爭奪皇位不成,失去了繼承兩黃旗的權利,便打起了鑲藍旗的主意。

然而輝蘭不肯退讓的態度,讓豪格心裡十分惱火,又不能輕易發作。

惦記正灰旗就跟白日做夢差不多,博洛與嶽樂都是征戰多年的將領。

人家不會輕易就範,別說吞掉,豪格就算是聯合正灰旗的可能都沒有。

原因很簡單,豪格的正藍旗幾乎每次陣戰都損失頗大,杜度的鑲灰旗正好相反。

博洛與嶽樂早就在戰場上見識過了豪格的本事,跟長孫大哥杜度比起來,豪格就是個莽夫而已。

故而兄弟倆更願意聽杜度的建議,對於豪格說過的話,完全可以就飯吃了……

現在長輩裡的代善、阿巴泰、皇太雞、濟爾哈朗都先後戰死或病死,只有同輩裡歲數較小的多爾袞兄弟尚在。

其他人能力與睿親王多爾袞相比實在相差懸殊,順雞也只能指望足智多謀的十四叔可以扭轉乾坤了。

去年由於洪水氾濫,淹沒了不少農田,大清所獲糧食大幅度下降。

然而洪水也阻隔了明軍的大規模進攻,對大清來說,算是因禍得福了。

順雞隻能將作戰部隊用於給百姓救災,否則到了冬季肯定會有百姓被活活凍死。

今年降水倒是遠沒有去年那麼多,但也意味著大清要遭到百萬明軍的猛攻。

為了安全起見,順雞已經帶著妃子們搬到了距離剌魯衛千里之遙的山區里居住。

每餐跟蠻明的昊菁皇帝一樣,僅食四菜而已,不少時候兩個素菜還是野菜。

這也是為了減輕防禦壓力及後勤壓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奢侈浪費了。

隨行伴駕的也只有正黃旗而已,分給皇族兄弟們的鑲黃旗也已經派出去作戰了。

因為十四叔多爾袞之前要求大清王師此番作戰,投入兵力要多,輻射範圍要光,穿插縱深要大,戰術策略運用要得當,也唯有如此才能消耗蠻明的兵力並牽制蠻明大軍的進攻。

除此之外,多爾袞要求清軍各部既要在松花江中游北岸各地,擇時伏擊過江北犯的明軍。

又要利用夏季松花江進入的枯水期,派遣以牛錄為單位的兵力殺入原來的腹地,對已經被蠻明消化的地方進行襲擾。

若是全面鋪開的話,整個戰場東西寬兩千裡,南北長度也類似。

多爾袞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遮蔽己方的弱點,發揮己方的長處,從而讓明軍在撲空的同時,顧此失彼,最後被迫後撤。

在開春之後,周遇吉命令製造的大量艦船也已經在兀也吾衛與阿速江衛順利下水。

這樣即使進入秋季汛期之後,王師也無需為如何過江而困擾了。

第九次北伐,周遇吉手裡仍然握有八十萬大軍,估計順雞的兵力不會超過四十萬。

明軍不光有兵力優勢,還有技術裝備及火力方面的絕對優勢。

蒸汽坦克數量已經高達四千輛,平均每二百人就能得到一輛蒸汽坦克的火力支援。

裝備混血戰馬的騎兵數量已經達到五萬,每人都裝備了左輪步槍與手榴彈。

光這部分騎兵的戰鬥力,便相當於對面十五至二十萬的所謂鐵騎了。

為了應對辮子可能採用的伏擊與游擊戰術,昊菁皇帝特意擴大了特種部隊的規模。

從原來的五千極具攀升到如今的三個旅,一萬五千人。

雖然有注水的嫌疑,但經過一番特訓之後,單兵作戰能力較普通騎兵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作戰時,特種部隊司令張煌言親自指揮第一旅,另外兩個旅則由同門師弟曾英與李元胤負責。

分散作戰的原因一方面是清軍幾乎不敢與大明王師正面交鋒,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特種部隊戰鬥力十分強悍,幾乎找不到能跟三個旅的特種兵作戰的對手。

將攤子鋪開之後反而可能會有所收穫,而且得以營為主要作戰單位。

對方一看到數千特種兵跟洪水一樣撲過來,不被嚇跑才怪呢!

某新皇認為只有保持足夠多的兵力,並投入大量的特種兵,才能實現反伏擊且反遊擊的目標。

每個特種作戰旅都實現了全員馱馬化,特種兵每人雙馬,坐騎為混血戰馬,備用馬是本土馬,平時可以用來搭載物資裝備。

後勤為馬車,沒有配備蒸汽坦克,原因就是這玩意不便機動作戰。

不過為了保證足夠的火力,每個營都裝備了小佛郎機和迫擊炮,打陣戰和山地戰是足夠用的。

但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沒有裝備飛艇,高空偵查能力明顯不足,還要依託附近的主力部隊提供相應的情報。

張煌言的特種部隊也不是單純的單打獨鬥,通常都是在獲得相應情報之後才會主動出擊。

搜尋敵人留下的蛛絲馬跡通常是飛艇或者偵騎的任務,否則發現對面是明軍特種兵,辮子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在連吃敗仗之後,大明特種兵的威名也不脛而走,傳到了順雞和多爾袞的耳朵裡。

透過抓獲的俘虜的口供,對方發現類似特種兵的部隊,便會選擇主動撤退。

倒是可以選擇硬碰硬,但損失三四倍以上的兵力來消滅特種兵,完全是得不償失之舉。

周遇吉從俘虜嘴裡也得知了多爾袞所採取的基本戰術,打一下就走,搶一把就溜,完全跟當年關內的流寇作派相類似。

為了應對這種戰術,除了在剌魯衛以南地區留了三十萬大軍,周遇吉還將發現的情況派飛騎送給洪承疇,並報給昊菁皇帝。

希望好靜皇帝在看過來龍去脈之後,同意洪承疇率部北上支援,畢竟在安樂州以南地區保留二十萬兵馬已經沒太大的用處了。

餘下五十萬人跟著周遇吉過江作戰,分成十路,每路五萬人,配備至少五千騎兵,以及二百輛蒸汽坦克。

此舉就是要在廣袤的江北地區進行拉網式的平推,東虜要是能重現當年薩爾滸之役時的本事,大可以放馬過來。

周遇吉認為用五十萬大軍集中進攻一處地方,不光是成本巨大,收穫甚少,而且對方還會不敢與王師交戰。

與其那樣,不如見招拆招,針對順雞所採取的游擊戰術,王師也分進合擊,留出破綻,引對方上鉤。

這麼做當然有風險,萬一俘虜是順雞故意派來的,周遇吉就算是徹底上當了。

但軍事行動都會有風險,風險越大,就說明可能的收穫就越高。

就算某一路,甚至幾路明軍遇襲後戰敗。

那也算是用兵力來換取不斷破壞東虜的腹地,減少其秋收的糧食產量。

算上去年的洪水,等於讓東虜連續兩年都不得不接受糧食產量驟減的結果。

這就是周遇吉的目的,如若不能在戰場上擊敗對方,就要用這招來餓死對方。

進而壓縮東虜的活動區域,將其不斷向北驅趕,最終使其與正在東進的羅剎人發生矛盾。

《明末黑太子》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新書海閣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新書海閣!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新書海閣更新速度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五胡不亂華:三國之白馬將軍!

筆下如有仙

我在修羅場裡狂飈演技

閆桔

從戰國開始掌控山川

雪山藏狐

調教大宋

蒼山月

重生後我母憑子貴上位了

夜妝